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借力民间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深度走出去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4-11-26  浏览:

文化无形无声,无色无味。无论国事家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蹙眉眼色,这一切都可以说是文化。而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讲,这也是文化世界化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至境无境,每一种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的都是走进别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别人的生活所需,而不觉异样。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靠任何一个单位、个人,甚至单靠一个国家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政府协调宣传、外事、商务、文旅等机构打破部门、区域壁垒,明确目标责任,确立文化传播国策地位,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另一方面,运用并拓展各种渠道,动员各种力量,实现全媒体、全社会全息传播。其中走出国门的国有企业、中资企业与所在地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发挥毛细血管作用,在满足所在地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在民心相通中传播中国好声音,在“美美与共”中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高校等教育机构、文化传播部门要提高以企业为代表的民间力量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在教育平台、传播途径等方面充分信任企业力量,与企业形成合力,数据共享,共同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更适合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立体多元体系,实现全覆盖。AI时代,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的中文和中华文化学习需求,线上行业市场快速发展,中文教育和文化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和社会效果得到重新认识,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中东国家的中资企业外籍人员对中文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中资企业工作会讲中文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和岗位晋升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了外籍员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的愿望,而外籍员工的这些需求都与生活有关,每个人也因此成为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宣传员、播种机,具体而微,家长里短都会谈及。这是海外企业特有的优势,也是最能吸引所在地民众喜爱中国文化的着力点:为生存而学,为幸福而学,而源头来自中国。

目前,海外中国企业的文化融入功能还没受到充分重视,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掘,与国内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部门还没找到最佳切入点与合作渠道。着眼未来,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文化传播一盘棋意识,决不因噎废食、因人废事,而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民间力量在所在地的功能,建立国际传播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民间力量参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和途径,形成并完善工作机制,提供参与重要活动机会,发挥行业协会协调作用,组织吸引民间力量有序参与国际传播。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共同优选并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的“网红”“人气流量明星”,通过他们在国内外发声,产生偶像效应,扩大传播效果。还要选择与国际接轨的一些行业,如电竞产业、体育运动、动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支持行业精英和协会组织常态化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规则,尤其是体育、音乐、影视等影响普及的行业,以中国智慧提升比赛规则的公平性,以中国思维改变中国形象的塑造,不知不觉中以中国价值观影响世界。

总之,只要是积极有利的力量,只要能助力中华文化世界化,无论政府民间都一律平等,无论国内国外都一律平等,都一体纳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政策体系和实施体系,每一股力量都是主力,都得到同等政策支持与资源支持。同时建立容错机制,设定民间力量参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标准,宽以待人,不求全责备,不指手画脚,不吹毛求疵,从而确保民间力量参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拘一格聚力量,形成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局面。

孙宜学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1/22/WS67406c78a310b59111da50ea.html?sid_for_share=99125_3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