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校多区、研究生扩招、后勤社会化造就了相对独立的研究生社区。社区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思想问题“多发地带”。数千研究生集中在一个社区,各种思想产生的集聚效应不可忽视,因此社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由于学生与社区管理机构在行政和组织上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所以社区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龙头,实行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校区;社区;研究生
作者简介:何仲节,同济大学离退休工作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上海200092。
高教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使一校多区成了十分普遍的现象。各校区的功能因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和学科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一种做法是将同一培养层次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校区,例如把某个校区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场所。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后勤保障问题往往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有的高校划出专门的校区供研究生使用,有的则建造了研究生公寓或生活区。建立研究生校区不仅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也顺应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2004年同济大学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国高校50%左右有相对独立的研究生生活区)。
无论是专门的研究生校区还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区,都具有以下特征:
(1)它主要是一个学习与生活的园区,或是单一功能的生活园区。在这个“共同体”内,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被淡化,研究生成了园区内的“居民”。
(2)“园区”的管理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研究生的专业培养,只为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承担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3)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园区”内的后勤服务引入了社会化的机制。因此这样的“园区”也被称作“学生社区”或“研究生社区”。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遇到新的挑战
研究生社区的出现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新挑战。
如上所述,学生社区主要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也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的文化生活、社交活动主要在这里开展,思想问题在这里得到真实而又充分的暴露,各种不稳定因素在这里萌发,治安问题多数在这里发生。现实状况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重视社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首先,有必要对研究生社区的生活特点、规律和各种现象作如下分析:
(1)宿舍混合编排。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样,专业及介入社会的程度差别很大,这决定了他们对集体住宿的需求有所差异。又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性质要求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融,因此研究生宿舍一般不像本科生那样按班级计划分配,而采取自主选配、随机组合、跨专业混住的形式。同班不同住、同住不同班的现状及日常活动的分散性使得“院——系(所)——班级”这种传统的信息通道灵敏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
(2)作息时间不定。研究生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接受知识,还经常参加学科组的活动。活动有业务性的,也有事务性的,上下课时间不固定。在多校区的情况下,研究生们还要频频往返于各校区之间,天气和交通又构成了作息时间不定的又一因素。同
寝室不同专业的学生活动规律不一定相同,加之他们习惯于挑灯夜战,晚睡晚起,因此各校都有研究生宿舍夜间不实行统一关灯的惯例。作息时间不定使得同室学生之间的生活秩序有可能互相受干扰。
(3)经济来源自立。除少数在职生外,绝大多数研究生没有稳定的薪金。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天起便开始自力更生。他们的收入来源于三方面:学校发放的普通奖学金(即生活补贴)、导师科研费中给予的报酬、在校内外从事勤工助学的收入。经济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对生活中各项开销精打细算,对物价和各类有偿服务是否货真价实非常敏感,维权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会把某些不满情绪变为行动,甚至是过激的行动。
(4)社交活动频繁。研究生的培养性质决定了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比本科生更多更广。他们主观上也十分乐于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研究生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实现跨专业混住,与他们有着扩大社交圈的迫切愿望不无关系。研究生参与家教、中介、推销及其他有偿兼职的热情很高,生活园区内的海报栏商业气息往往比较浓。与社会广泛接触既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又使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余暇时间充盈。研究生虽然也有规定的必修课和必须完成的学分,但课内学时少,学习方式灵活,因此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认为有必要做的事或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他们可能会成天泡在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也可能躺在床上神侃、会友购物或把时光虚度在其他场所。
(6)兴趣爱好多元。研究生也有丰富课余生活的需求,但由于年龄差异较大,社会经历也不完全相同,兴趣爱好呈多元化的势态。应届本科毕业生仍然热衷于足球、流行音乐、上网聊天等,年长一点的则偏爱休闲型的、联谊性的、对抗程度小的活动。
以上情况的存在是客观的。过去研究生招生人数少,他们分散在各院系生活,此类情形不容易被注意。而今研究生逐年扩招,一些全国重点大学在校研究生人数近万,如此庞大的群体集中生活在一起,其消极因素产生的集聚效应的确不可轻视。同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党员的积极因素如果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产生的能级也不可低估。这就是加强社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要性的基本事实依据。
二、社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探索
一般情况下社区内都设有管理服务机构,有的还建立党团工作办公室等。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机构、都面临着这样的状况:社区内的学生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不存在行政和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学生的行政及组织关系在学院。在非直属关系的群体中如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1.校区和学院搞共建
同济大学沪东校区是研究生集中学习、生活的园区,是一个功能比较完备的研究生社区,3600多名学生常年学习生活在这里。校区党工委自2002年开始试行与学校各学院分党委共建研究生党支部,党支部的隶属关系不变,组织建设仍由各学院分党委负责,校区党工委参与党支部思想建设,处理学生日常思想工作和突发性事件。由于机制上有了保证,党员在校区有了组织依靠,校区在育人工作上有了切人点,在管理服务工作中有了可靠的骨干力量。
区院共建的另一种形式是以专题活动为内容的“项目共建”,也就是利用各学院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双方联手开展专题活动。学院负责提供智力资源和骨干力量,校区负责组织、宣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共建的形式把活动由个别学院扩大到全体
研究生中,做到区内联动、资源共享。
2.管理和服务进楼区
校区行政管理人员每晚轮流到学生宿舍挂牌值班,节假日亦不例外。由于与学生有了“零距离”接触,他们及时掌握了学生动态,在处理应急事务、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各种矛盾、为学生排忧解难等工作中取得了主动。
管理和服务进楼区的同时把课外文化体育活动也带进楼区。各宿舍楼都有文化活动室,校区尽量延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学生开放的时间,满足了学生每天一次健身,每周一场舞会,每月一部电影,每学期一台晚会的文体活动需求。此外每月还有一次专题活动,形式多样,充满乐趣,把“社区”内学生这个原本松散的群体聚拢到了一起。
楼区也是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区定期制作不同专题的宣传展板在楼区展出,向学生宣传安全防范知识。还建立了学生安全消防网络,与武警消防官兵结成对子,共建安全文明校区。
3.党员和骨干齐发动
“共建”使得校区管理机构与学生有了组织上的联系,“进楼”密切了彼此情感上的融合。有了这两个基础,校区便放手发动学生,重点是党员和学生骨干共同参与校区建设,主要的学生机构及人员有以下几部分:
(1)社区助管。这是一支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工作能力的队伍,聘用时充分考虑到各学院和各宿舍楼的均衡分布。
(2)党支部书记和班长。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基本上都是学生担任,他们对学生动态了解全面、及时。
(3)研究生会。他们的任务是组织大型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在专题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4)生活管理委员会及其他社团。这些群众团体上下联系,使管理机构和学生之间加深了相互理解,缓解了各种矛盾,也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手段,校区有了驾驭全局的能力,为创建文明校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我们之所以把研究生集中生活的园区称作“社区”,是因为这里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事实上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符合“社区”的社会学定义,与人们通常所指的“街道社区”存在诸多共性。
在高校,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学生一旦走出课堂回到生活区,就暂时成了“社会人”。即使在课堂上,由于学分制的推行,选修课的扩大,辅修专业要求的放宽,传统的“班级”形态也在模糊,这一点研究生比本科生更为明显。因此加强高校内的“社区”建设,特别是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为此有必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以服务学生为重点,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学生社区。
社区的工作重心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对研究生来说,宿舍既是生活空间又是学习场所,因此要为他们提供必备的学习条件、便捷的服务设施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要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文化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张弛适度、身心愉悦。只有服务到家才能管理到位,和谐社区才有可能形成。
2.建立协调工作机制
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方式,协调各学院在社区内的工作。既要求他们为社区建设承担义务,又要为他们的业务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援。要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对倾向性问题进行个案“会诊”。研究生
中党员比例较高,不少人有过工作经历,甚至曾经是单位里的骨干,因此吸收研究生中的党员和骨干参与社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理顺条块关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研究生党支部一般按专业或学科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必然是党委研工部——各学院党委(研究生党总支)——班级党支部,这个工作链与社区的关系是条与块的关系。所以社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是实现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关键是理顺条块关系,找准各自的“位置”。
(1)属于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以及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应由研工部和学院党委承担;与日常学习、生活有关的思想问题,社区应该主动去解决。
(2)“条”上的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培训、党员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等主渠道进行;“块”上的工:作主要渗透在管理服务之中,通过座谈、联谊、走访及社区服务等形式展开。
(3)稳定工作属地化,应由“块”来承担。社区有责任对区域内的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学生的一般个案和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后的善后工作皆由学院受理。
(4)社区应该主动掌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但对掌握情况的梳理、应对工作,学院应该承担或与社区配合处理。
仅从原理上讲,条块关系是容易辨析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有许多难解之结,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服务是全方位的。学生的行政管理、思想教育、党团建设、专业培养、身心健康、安全保障、生活安排、文化娱乐、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生工作系统,甚至连学生在校外引发的事端习惯上也是“谁家的孩子谁家抱”,不允许推向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在诸多学生事务中被赋予“第一责任人”的职权,而学生活动空间的社区化给学院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尽管通过强化社区工作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弥补,但终究不能替代“第一责任人”履行职责。研究生居住的分散性和选课的自主性使得同一个党支部的党员平时难得见面,也难以形成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 建设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1—22(2).
2]叶皓.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J].党建研究,2004(2).
3]胡杰锋.社区党建的全覆盖U),党政论坛,2005(2).
4]刘德荣.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方式[U] 党政论坛,2004
5]李德才,沈克祥.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s(2).
(责任编辑 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