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荣誉,属于无私奉献的建设者

来源:   时间:2005-05-08  浏览:

———写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通车之际

扬州古城长江畔,浩浩江面腾起一条银色蛟龙,连起扬州与镇江,这便是430日正式通车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这座凝聚了数万名建设者心血与汗水,历时4年半,耗资58亿元的大桥,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上的8个第一:第一大跨径、第一大锚碇、第一大高塔、第一特大深基坑、第一长缆、第一重钢箱梁、第一大面积钢桥面

铺装、第一座刚柔并济的组合型桥梁。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代表了当前我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荣誉,属于千万个无私奉献的桥梁建设者,他们默默无闻、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筑就了这座惊世大桥,这座时代丰碑。

“如果不在现场,还叫什么现场总指挥”

吴胜东,润扬大桥工程现场总指挥,高级工程师。站在中国最高的桥塔下,仰望着215米高的塔顶,他怎能忘记与润扬为伴的1650个日日夜夜 怎能忘记在200多米高的摇摇晃晃的主缆猫道上“漫步”的情形.

他还清楚地记得,桥面铺装是怎样达到“零缺陷”的。7万多平方米的桥面全要铺上高强度的环氧沥青,这种沥青对施工要求极度苛刻,必须在高温下操作,而且沥青不能遇到水,如果有一滴水滴落,路面就会鼓起一个碗口大的气泡,导致整体损坏。20047,正午的阳光如利剑般直刺地面,桥面上钢板温度高达摄氏60多度,皮鞋走在上面,鞋底被烫得软软的。他带着300多名工人就是在这样高温的桥面上铺设沥青的。整整20,他们汗流浃背,但汗水却不能滴在正在铺设的沥青路面上,他们穿上严实的工作服,安全帽下压上一条毛巾,脖子上裹上两条毛巾,布鞋外再套上鞋套,不让一丁点汗水滴落在桥面上。

大桥开工4年半,吴胜东没有和家人吃过一次年夜饭,每年的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和工人一起度过。老伴儿心疼他,儿女埋怨他。他却说:“工人们也有家有口,可为了大桥的早日完工,过年都不回家。我是现场总指挥,如果不在现场,还叫什么现场总指挥呢?”

“那是一段把脑袋悬在裤腰带上的日子,是闭着眼干出来的”

林鸣,润扬大桥悬索桥北锚碇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大桥通车前一个星期,这座全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大桥首次对市民开放。短短几天时间,数万人来到大桥,他们无不惊叹于大桥的雄奇和壮美。然而,对林鸣来说,大桥的美深埋在地下。他常说 “有机会你一定要去坑底看看,站在48米深的基坑底部往上看,那种壮观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个“坑”,就是著名的北锚碇基坑。

桥梁专家们说,南北锚碇是悬索桥的“命根子”。它们要承受主缆向上的和水平的拉力,同时把力量传向地面深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锚碇号称“神州第一锚”。如此大的锚碇需要一个“家”———坚如磐石的锚碇基坑。20011114,北锚碇基坑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确定采用矩形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设计的深基坑面积为3450多平方米,9个半篮球场大,深度要达48米。这相当于要倒着建一座伸向地层深处的17层楼高的城堡。如此大规模的地下连续墙工程,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钧称为“国内第一、世界罕见”。

然而,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和危险也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尽管北锚碇基坑内部安装了1800多个传感设备,能实时监控基坑的变形和受力情况,桥梁专家可以像观看“心电图”一样,为基坑实时“把脉”。但是,就在70米以外,汹涌的江水滚滚流过。阻隔江水和工地的土堤承受着巨大的挤压,土堤一旦挡不住,江水将一泻而入,坑底的人将无路可逃。林鸣说:“我们国家没有建过这类深基坑,大自然的风险谁都难以预料。那是一段把脑袋悬在裤腰带上的日子,是闭着眼干出来的。”坑底作业的第一天,工人们的眼中始终难以掩饰害怕和惶然。见到工人们的迟疑,林鸣将小板凳搬进基坑最深处,一屁股坐下去,把手一挥:“坑底安全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我来陪着你们。”一连4个月,他几乎每天都到现场,都这样呆在坑底,不起眼的小板凳,成了稳住人心的“定海神针”。

   “让世界看看咱中国的桥梁建设者,咱中国的桥梁”

凤懋润,交通部总工程师、润扬大桥技术专家组副组长。

凤懋润感慨地说:“十几年前,我到发达国家去看过一些顶级的桥梁工程,心里总有一句话 你看看人家的桥梁,看看人家的文明施工,看看人家的队伍素质。而今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要让世界看看咱中国的桥梁,咱中国的桥梁建设者。”

是啊,看看咱中国的桥梁建设者:徐伟,同济大学教授,他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设计出了悬索桥北锚碇基坑地下连续墙关键技术,带案招标现场,他设计的方案和研究成果材料重达200多公斤;陶建飞,混凝土专家,他为了给大桥提供一流原材料,把自己关在高温实验室,做了300多组实验,他实验制出的混凝土被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是世界上一流的混凝土……

巍巍润扬,你以如虹的气势,筑起了一座中国桥梁建设的丰碑,你以壮美的风采,谱写了一曲建设者的勤劳智慧之歌。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