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南浔调查

来源:   时间:2004-11-23  浏览:

    报道/本报记者林汝恺
    摄影/本报记者李惠铭

    近日,几家知名媒体刊文,对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出批评,不仅在文中冠以南浔:挖掘机伸向青砖黛瓦“‘江南大宅门侵蚀750年名镇“‘开发狂潮袭古镇等黑体粗字标题,还充斥着借保护之名谋商业开发“1.3亿买断南浔30文管部门难阻开发脚步大拆迁我行我素等内容,责难浪潮滚滚而来。人文历史悠久、风貌婉约清丽的南浔,真的要经受磨难了吗?为探寻此次风波的全部真相,日前,记者赶到南浔,针对种种疑问,特地进入拆迁现场,不仅与当地已拆迁的居民零距离进行接触,也与周围未被列入拆迁的商家和当地过路人进行了交流。对于饱受置疑的南浔区区政府相关人士也做了专访。

    是保护性开发而不是大肆破坏
   
南浔鸿构巨制倾力打造的江南大宅门,是对旅游景区的保护性开发,还是对古镇文脉的割裂摧残?
   
在南浔区政府,自始至终主管此项工程的南浔区副区长钱丽琴女士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她介绍说,南浔镇风貌的保护、开发,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建设项目。它的总体构想是依据《南浔古镇保护规划》和《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本着保护为主、修缮为辅、修旧如旧、营造氛围的原则,方案中特别强调,古镇的特色建筑及古建筑必须予以保护,但对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应予以拆除。对拆除以后的地方将采取以原古镇风貌为范本,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坚持传承历史,开拓创新
    
它的开发重点是旅游景区资源的整合。资源整体工程分为两期实施。一期主要是贯通旅游线路,恢复和修缮沿线景观,完善旅游区综合配套。建设总投资估算约11亿元,建设周期约2年。一期工程将以水道为主体,设计“8”字环形水路游览线,串联各个景点。对旅游线路上的一些重要节点将依据调整后的方案思路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造,实施主出入口(旅游和公共用的停车场)、一轴两线(恢复古镇一条水系,打通两条消防通道)、十字港景观中心(在水乡古镇恢复古代桥梁)、南浔新天地(将现有建于80年代的电影院改造成连接南北景区的旅游集散广场)、新开河艺术长廊(沿新开河修复部分老房子,拆除部分现代房子而成)、南浔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在古镇外的五星级宾馆)、夜景灯光和背景音乐(改造现有古镇灯光和音乐系统,使其更柔和,同时增加绿化)等七大工程。
    
二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古镇旅游整体功能性的开发和完善。预计总投资约12亿元,计划3年完成。二期工程的主要项目是修复东园、宜园等景观,并修建一批具有本土特点的大宅。
    
由于目前景区之间的整体性不强,景点没有很好地串联起来,旅游线路与市政交通混杂在一起,且有的景区周边环境较差,如张石铭故居被工厂、高层老工房和夹杂着的破旧建筑所包围,与景区风貌极不协调。这次拆迁的重点,就在这一块区域。
    
对于受批评较多的在毗邻小莲庄、藏书楼、张石铭故居沿河边设计酒吧廊一事,钱副区长表示,这只是一个方案,是方案就可以调整,而且事实上也在调整之中。她说,现在的一个新方案将酒吧廊改为艺术廊,着重点是展示中国的绘画艺术和茶文化,但这也是一个设想,不是最终定案。在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就批评断了古镇文脉和不要水乡灵气,这未免有些武断了吧?
     
记者特意到拆迁现场求证,看到那里确实还有高达56层左右的老式工房将被拆除。也有的已被拆了一半的房子,外表看上去古色古香,里面却是马赛克磁砖贴墙铺地。满地的红砖和一些青瓦混杂在一起,破旧钢筋也时不时地横伸竖立、曲里拐弯地出现在瓦砾和废弃物中。可以想像,这些建筑倘若还在,新老房子参差高低、犬牙交错,色彩斑驳,不仅与整个婉约清丽的小桥流水青瓦民居所透出的韵味格格不入,而且确实市容不整,有碍观瞻。显然,区政府所说的一些地方与景区风貌不协调,所言不虚。
    
记者还特意在代表了南浔古色古香风貌的百间楼走了来回,某媒体刊登的百间楼照片上注明为商业开发前的古镇美景。记者在照片所在地的商铺和居民中进行了了解,他们说,不仅不会动迁,而且还会受保护。
    
依法拆迁   合理保护
    
针对外界责难声最多的拆了一、二百年老房子之说,据记者了解,被某些媒体大做文章的所谓被拆的老房子,其实数量不仅不多,而且绝大多数是历经翻修,外古而内,很难认定为具有保护价值。至少这些所谓的老房子,不是原汁原味,已很少具有传达历史和文化信息的元素了。
    
钱副区长承认,是有一座清末和两幢民国年间的房子已被拆除。但是,那几座房子实在是已历经翻修,另一方面从结构来看有的地方实在是风雨飘摇,存在着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消防的隐患。对待这些老房子,他们都是慎之又慎,专门经文保专家查勘,确定无多少保存价值的才予以拆除。她强调,为依法行事,在拆迁工作中,他们还规定,凡砖木结构的房屋一律作为老房子对待。凡有五十年历史以上未经改建的老房子不准拆。对每一幢、每一间要拆除的房子都要由湖州市和南浔区的文保部门工作人员查验确认,每一间都予以拍照、摄像存档,对有的有价值的构件,还都要予以编号保存,等重新开发时用进去。她补充说,事实上,按要求拆迁的30000多平方米房屋中,只有2000多平方米是这类所谓的老房子。而且,外界所说的他们大规模拆迁需要400多户搬走,而实际上,只有202户居民和7家企业需要动迁。她强调,他们的拆除工作,完全是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和规划进行的。
    
钱副区长进一步解释道:有的媒体指责他们不依法行事,其实不然。早在2000年和2002年,南浔就通过了当地《南浔古镇保护规划》和《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由于新的南浔区政府是2003年成立,南浔行政区域又重新进行了划分,又增加了好几个镇,因此,从属地来看,原有的两个南浔古镇保护法规所涉及的地域已不符实际。因此,新的经修订的南浔区古镇保护规划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编,增加了30多个保护单位。经修编的规划上报浙江省,还未批下来,但并不是说,他们现在的行为就不合法。因为原来两个保护法规从属地来说还是原来的那些地方,另一方面也没有宣布原来的法规已经作废。省有关部门所指的还未批准的法规实际上是指经修编的法规。根据有关方面的意见,他们已于10月初就暂缓了拆迁的步伐。但是,动迁的思想工作仍然在做,拆除工作暂停。她坦承,涉及动迁,总要牵涉到居民的利益,因此,有矛盾有意见是难以避免的。记者在实地采访时,也确实听到了有拆迁居民对动迁政策和动迁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作风粗暴有意见。特别是有的居民认为动迁地块的地段补偿和老房子的价值被低估了,与政府和开发商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所谓贱卖纯属误导
    
据南浔区区府有关部门介绍,所谓根据区政府与博大公司签订的协议,新成立的南浔旅游公司取得30年的授权成本是向区政府支付近1.3亿的经营权转让费纯属误导视听。
    
实际上,参与整个南浔古镇保护和新区建造五星级宾馆的博大公司预计投入的是23亿。那么,1.3亿的从何而来?原来,这是对南浔当地老的旅游公司改制补偿和当年对当地景区返还门票收入的承诺。老的旅游公司因经营不善,负债7170万元,1.3亿元主要用于老公司的债务、人员安置和根据老公司延续的协议对景区每年门票收入返还。返还收入主要用于文保单位的维护。同时,博大公司根据协议,还要对整个古镇旅游景点的重新调整和适度开发投入巨资,按规定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道路、绿化、市政、市容包括治污等都要全盘承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坦承道,南浔是一个著名的古镇。事实上,虽有部分居民对一些居住的老房子情有独钟,但老房子因年代久远和品质的下降,修缮成本越来越高,因此也有相当部分居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很高。这给政府旧房修缮、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由于南浔的历史文化遗存质高量多,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家,省级文物单位4家,市级文保单位17家,文保单位的修复、保护成本较之其他等量的保护项目费用要高出许多倍,仅靠一个区政府的财政经费维持,是勉为其难的。而选中上海博大公司对古镇保护性开发,既可以解决古镇的保护维护修缮等在经费上的问题,又可以通过适度发展旅游,提高古镇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外界所谓的借保护之名谋商业开发,真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协议中,每年对旅游景点的保护、修缮、成本开支等费用都必须确保的。而且仍要全面承担和确保景区外的道路、管线、绿化、市容等方面的建设与维护。这是一个长期的协议。但也并不否认,让博大来投资,不让企业有利可图是不现实的。只是他们是以优惠的政策,通过置换方式,将一些如房产项目置换给企业开发,但是,这些项目都在古镇规划保护区之外,特别是一些报刊批评的建造五星级大酒店,更是在南浔新的开发区区域内,距保护区有1.2公里之遥。事实上,其余古镇保护的工程也有一半在古镇保护区红线范围之外,处于风貌协调区。古镇范围内除增建部分公共设施和少量的旅游配套外,严禁商贸开发。
    
    
采访中,钱丽琴副区长不无委屈地说,接受舆论监督和批评是帮助政府做好工作、减少失误的有效手段,但问题是舆论的监督要全面、公正和客观。遗憾的是,至少在上述几家知名媒体刊发批评文章时,没有一个记者来采访过我这个全面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你可以批评一些做法,但不应轻易否定一切。有关人员也引用了刊登于1111日《人民日报》舆论监督与新闻道德评论中的一段话:
    
最近的例子,是一家相当级别报纸的报道,在某地城市建设中恣意拆毁老房子的大字提要下,刊出两幅照片,一幅是一个古建筑群,一幅是留下的瓦砾一片。这很容易让人认为是那古建筑群被毁了。到实地一看,古建筑还好好地立在那儿,瓦砾远在别处。而报道则引来了一片社会的谴责
    
确实,该例子说明,当编辑记者想故意造成某种社会影响的时候,所谓批评报道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意义,甚至变成了一种伤害;这种伤害会因为新闻传媒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被放大许多倍。
    
时下的南浔,恐怕就成了这个不幸的例子。

    建筑时报2004-11-2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