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施骞、肖超: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特征,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4-10-18  浏览:

深入思考“应该建设怎样的城市”以及“应该怎样建设城市”等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包括: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将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实现城镇化从“高速”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应该建设怎样的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很好地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发挥城市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应该建设怎样的城市”以及“应该怎样建设城市”等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以城市工作为抓手,通过调整不同时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关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特征,积极探索“应该建设怎样的城市”,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立足点。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城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部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巨大的人口规模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城市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不仅是发展的宗旨,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应使每一位居民都能切实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市作为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扩散中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现代化城市通过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治理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城市的现代化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城市输出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乡村地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而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物质文明的发展包括经济的繁荣、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为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和道德等多个方面,通过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推动全民教育,既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可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绿色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要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绿色宜居的城市不仅是指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更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生态化、低碳化和可持续性。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必须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形成城市长效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五,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国内的发展和繁荣,也强调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合作共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和平发展意味着要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冲突,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城市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和互利共赢。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间交往的重要节点,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可以带动技术、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促进共同繁荣和融合发展,并为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应该怎样建设城市

城镇化与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城市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更是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与载体。因此,积极探索“应该怎样建设城市”,不仅可以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角度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而且以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载体,通过宜居、韧性、智慧、创新、绿色和人文城市建设,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聚焦社会民生问题,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城市建设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关注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推进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系统等的现代化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居民健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提供必要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通过城市更新与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更高质量的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

二是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城市规模的扩展,更应强调城市质量的提升,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现代化城市。推动大中小城市和村镇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探索和推广不同类型的城乡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和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对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通过媒体、教育和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四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缓解城市生态压力,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推行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此外,鼓励企业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全球城市网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城市发展应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发展策略,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关键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国在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推动全球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构建全球城市网络,促进资源、技术和文化的互联互通,提升各城市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形成更加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城市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分别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04488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