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汪品先:莫把科研当竞技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6-05-08  浏览:

提要  

现在很多科研项目还没上马就等着拿奖,墨迹未干就送去评奖。把获奖作为终极目标,这会助长浮躁之风。如果仅仅把科研当成竞技来处理,那么出来的可能不少都是泡沫。科学技术真的要上去,必须依靠创新的文化,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创新奖赏。  科技重奖的激励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到底是冲着名利而来,还是因为科学的追求使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我们并不否认重赏之下可以出勇夫,但是也要防止出来的是黄禹锡而非伽利略,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国内学术造假丑闻已经敲响了警钟。  回顾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地潜心研究,很多人生前潦倒一世,身后才被追认,像伽利略更是为了真理献出了生命。这与我们今天某些按论文数目发奖金、科研立项时就盘算着能得几等奖的学术心态相比,相去何止千里!

 

1992年在珠海召开的科技奖励大会上,一些科技人员凭借科技劳动一夜之间成为富翁。自此,科技重奖便成为各级政府对科技、人才重视的实际行动标志。科技需要评价,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重奖,我认为就给得很好:因为它崇高而且稀缺,吸引和激发科学家向高峰挑战;因为它奖金额度高,能产生重大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类似这样的科技重奖少不得。但现在我们有必要建议减少科技奖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奖励太多太滥了,每年科技进步奖就有几十项甚至几百项,各行各业和各级地方也都在等着奖励,很多科研项目还没上马就等着拿奖,墨迹未干就送去评奖,把获奖作为终极目标,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只能助长功利的浮躁之风。  

当前,对创新成果,全社会嗷嗷待哺,这种急迫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也的确需要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但如果仅仅把科研当成竞技来处理,那么出来的可能不少都是泡沫。我们不否认合理的科技重奖能够有效地激发科研动力,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物质激励,甚至以泛滥的科技重奖来刺激科研工作者,也许会刺激出很多黄禹锡来。  

是淡化名利还是强化名利,关键在于政策引导。只有政策首先冷静下来,社会才能冷静下来,这是当务之急。我们的科学技术真的要上去,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创新的文化,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创新奖赏。现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对科学、知识的崇敬之风,这是很好的民意基础,这种认识不会因为科技奖励的减少或取消而有所改变。  

字当头的科技创新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科技创新要求的是科学家全身心的投入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追求知识的好奇心。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热爱和好奇心驱动的重视明显不足,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甚至连高考志愿都由老师和父母包办。  

再者,科学怀疑精神的重新树立也不能忽视。科技创新,无不始于对原有知识的怀疑。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对学子的要求是替圣人立言;时至今日,人们仍是宁愿寻找或者制造可以依赖、迷信的权威,这与创新思维是对立的。科技创新光靠号召是不行的,也不是光靠投入钱就可以解决的。对于创新动力而言,物质刺激只能收一时之效,长远之计还是在于创新文化的培养。我们必须在力求上进的同时克服急躁情绪。要造高楼,首先得挖地基。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