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
10月以来,中国正在全面升级周边外交,“亲诚惠容”成为今后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思想,而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动脉与桥梁。
随着中国步入海陆复合型发展道路,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新的意义。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跨越时空的和平纽带。
自汉代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以中国古都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千百年来成为连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频繁地进行和平的航海贸易,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相互交流。如今,二十一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当年郑和下西洋远抵非洲大陆的线路,而是可以连接到各个大洲,它将把中国的和平理念传输到世界各地。中国奉行的“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对于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维护海上安全意义重大。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化解疑虑和矛盾。针对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状况和一些潜在的冲突和矛盾,中国始终坚持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彼此的争端,赢得了周边许多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传播海洋文化、增强软实力的新渠道。
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6月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旨在通过宣传活动,传播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呼吁全社会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共建和谐海洋。
历史上我国曾有过辉煌的海洋文明。历史上早有“环九州为四海”之说,更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等开拓与探索海洋之壮举。中国的海洋文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精神载体,重视文化理解与相互包容,倡导双边与多边对话,并且注重公共外交作为软实力外交的特殊作用。中国倡导海洋发展的综合理念,既要依托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也要推进运用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软力量,利用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同时增强与周边国家的互信与互利。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进一步巩固,中国与印尼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中澳关系也在不断拓展。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8%,201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在宏观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海洋经济将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特点类似,具有内生型与外驱型的综合特征,因此需要进行国际海洋经济合作。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以来,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也在商谈之中,中国是日本和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韩国和日本则分别是中国的第三和第五大贸易伙伴国。
巨大的海洋经济利益为改善和加深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海洋合作包括产业合作、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合作等。例如,在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方面,日本、美国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做法可以借鉴,与新加坡、日本等国可以在港区对接、口岸互通、信息共享、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方面深度合作。在海上钻井平台和海底石油勘探、开采方面,新加坡和美国的技术优势与我国的庞大市场可以结合起来。在海洋科技合作方面,目前两大海洋科技前沿技术是深海开发和极地考察,这方面我国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可以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勘查,发展深海技术及其延伸,培育深海产业发展,同时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极地经验先进国家进一步拓展极地考察空间,完善极地考察工作体系。
第四,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安全的缓冲器。
近年来,西太平洋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对其海洋发展战略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已有的海洋争端频频爆发。为此,海上丝绸之路的良性建设与运营,将有力地缓解争端的力度与强度。
在海洋领土争端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间存在的双边争议问题,应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妥善解决,避免南海问题影响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大局。在争议海域海洋资源的开发上,可以引入国际合作机制,吸引国际大财团、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公司参加南海的共同开发,形成集约化的生产与开采,从而带动整个南海海域的共同开发。另外,在争议海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打击海盗、毒品走私、海洋污染治理等问题上,可以建立由南海各方共同组成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保证海路资源运输的安全,加强海上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即使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目前也仍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中国依然主张对话解决争端,力争将钓鱼岛问题控制在中日关系的局部,避免扩大化。
中国发展海洋强国道路,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媒介,在确保海洋领土主权的前提下,不仅发展海军等硬实力,同时要推进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海洋战略,全面发展中国海洋经济,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共同维护海上通道,提供共同的海洋治理公共产品。
(作者系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10/31/content_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