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该由谁造? 低技能劳动大军不可能成就制造强国
来源:
时间:2004-03-31 浏览:
中国出口产品成本之低廉让老外难以置信。正当人们兴冲冲地为其打上“中国制造”标签时,有识之士却已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今天在京召开的2004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曙提出了“‘中国制造’由谁来造?”的问题,他用“灰领阶层”的新概念来概括我国机械制造业中极其匮乏的高级技工和技师,并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张曙说,“中国制造”不能永远是低质量的代名词。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以外国人无法相信的价格制造出产品,但廉价劳动力不是永恒的优势。而且依靠低技能的劳动大军是不可能成为制造强国的。从长期来看,廉价劳动力意味着还有数量众多的相对贫困者,必然造成消费品购买力的低迷,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一旦人民币升值,廉价劳动力优势必然减弱。这种“比较优势”难以持久。
制造业的现代化将使用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这种先进设备的操作者与传统概念的蓝领阶层已经完全不同。张曙说,我们现在能够操作高档数控机床和制作复杂模具的高级熟练技工已经万金难求。高级技工和技师的缺乏已经明显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竞争力排名落后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距离企业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他认为,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现象严重,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画不出能用于生产的图纸,也不会操作复杂的机器,接近“零实习”和“零实验”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未来的工程师和企业家是无法从事和管理“零缺陷”生产的,要求他们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上加难了。
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柔性将成为中长期制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张曙说,“MADEINCHINA”的品质只有与“MADEINGERMANY”一样被人尊重,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
摘自:科报网 200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