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金融业当下究竟需何种人才?

秋招高峰季,不少金融机构高薪难觅意中人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4-10-22  浏览:

秋招正在进行,金融行业招聘和就业备受关注。近年热门的金融科技岗位连续缩招,更愿意社招“成熟人才”。一边是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过剩”,另一边金融机构却高薪难觅合适人选。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行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硬实力”?院校培养如何更加适应市场?

金融科技人才普遍紧缺

10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发布的《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标准白皮书2024》显示,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招聘数量最多的岗位分别是系统开发与测试类、安全与运维类和产品(算法、模型)设计类;最紧缺的专业技能分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分别占比为66.4%、66.0%和53.7%,近来火爆的大模型也占据相当比例(占比29.7%)。今年秋招校招中部分银行逆势新增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相关职位,也印证了这些数据。

从人才“供给侧”来看,白皮书调研发现,排名居前列的内地高校大多开设了金融科技硕士项目,本科其次,博士较少,且四分之三由经管类学院设立;内地财经类院校更细致更垂直,比如设置专门的金融科技专业甚至金融科技学院;综合类院校大多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金融科技方向,且提供如金融与计算机等双学位项目。然而受访企业最关注求职者的相关工作经验(占比84.2%)。“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当前市场上相对稀缺。”高金学院副院长李峰教授指出,金融科技人才需要技能储备,也需要将这些技能深度应用于不同的金融场景。

需全周期培育认证体系

“有时候只是在学科或课程之间做加法,往往如同‘油与水’,实际上很难满足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李峰认为,复合能力培养需要经历长周期,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数学、计算机等专业打好硬核基础,在研究生阶段再学习金融,同时对真实金融场景的理解越早越好,这也是院校学子提高短板的关键所在。在昨日落幕的全国首届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上,百所高校250支在校生队伍尝试剖析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机构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背后逻辑。香港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团队以AI和大数据驱动的养老金融服务平台“赵钱孙李”为实例,探究智能化平台在配置养老金和提供规划支持服务的作用,最终聚焦银发数字金融而夺金。

市场需要一套全周期的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认证体系,以填补人才供需鸿沟。上月出台的《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提到要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明确提出将由交大高金推出的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打造成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认证的优质项目。记者获悉,该项目采用人工智能算法结合金融场景开展教学,分设银行科技、保险科技、证券科技等内容,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近4万名,2000余人持证,已有20余家银行、券商引进该认证。

本报记者 易蓉

链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4-10-21/9/195485.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