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年报】学校社区皆育人 田间地头践初心

来源:青年报   时间:2024-03-19  浏览: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三月,迎着春和景明、草长莺飞,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光霞老师把思政课开到了田间地头,带着学生们在绿水青山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次“实地”授课,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记者了解到,五年来,上海各大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都拓展得更大更丰富了。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书记校长共备课让思政课更有温度

上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了一场“书记备课会”,“召集”了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共同对话,一起研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学情分别介绍了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探讨如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思政课更有温度。

“我们学校是财经类高校,每年招收2000人左右的本科生,经管类占了3/4,在思政课上就一直非常重视对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和阐释,很多老师也不断跟进学习总书记最新的一些讲话精神,及时融入课堂。”上财党委常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告诉记者。

“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本身就是对教师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指南针。”他表示,这5年,上财马院40多位教师,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除了书记备课会,我们去年还开设了‘书记双师课堂’,每位校领导都走进不同的思政课课堂,全年开展了19次。”

这个学期刚开学,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教授就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逻辑基础”为题,为近千人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大课。上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投资学申尧懿表示,自己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以学校“开学第一课”作为起点,结合思政课的学习,深入了解了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基于此树立起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今年,她还荣获了学校“思政学习先锋”称号。

院士开课讲思政社区空间也成课堂

不仅书记、校长为本科生开思政课,在同济大学,给你讲思政的可能就是一位院士——汪品先院士再度开讲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寄望青年学子将现代科学与华夏文化相融合,勇于投身科学创新实践;郑时龄院士负责的本科生课程“建筑评论”,将思政与党史、城市史、建筑史有机融汇进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批评理论客观、科学、艺术和全面地对建筑师及其作品作出评价;顾祥林教授负责的研究生课程“工程伦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工程伦理和道德,意识到工程师所肩负的社会使命……

记者了解到,5年来,同济大学在继续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中的育人元素,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升级,由专业课程向专业课程链、示范专业、学院及大类延伸。各专业教师自觉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在向学子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厚植爱国之情和强国报国之志。目前学校已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示范案例和教学成果。

不久前,遵义会议纪念馆与同济大学馆校共同打造的项目《校馆耦合 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这正是同济大学积极联动红色场馆资源,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又一积极行动。

思政课堂还延伸到了课堂外。不久前,同济大学西南九楼“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启动,由学生担任社区主理人,全校协同打造“青春会客厅”,吸引了大批学生纷纷来此打卡。这是同济大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新探索,社区空间成为一个个无声的思政课堂。

师生走向田间地头丰富拓展“大课堂”

不仅从课堂到社区,上海高校的“大思政课”还开到了田间地头。

自打2022年进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金吉儿就觉得思政课上起来似乎与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例,2023年夏天,她和小伙伴跟着导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来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模范生柘坑戴村,在美丽乡村的角角落落边走边看、边听边学。诗画般的乡村图景、沉浸式的体验观摩在她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这样的思政课我觉得很接地气,也很受用。”最近,她更是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在实践学习基础上持续深化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挖掘实践育人资源,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我们既要让学生读好‘有字之书’,更要引导他们读好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这本‘无字之书’,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王治东教授表示。

秉持着这样的建设理念,东华大学思政大课从上海发轫,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次第开花——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上海杨浦滨江,学校率先开展“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在“千万工程”样板间浙江宁海县,学校把田埂当课堂,请村支书做导师,推出乡村振兴“定制”思政课,让乡村振兴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宝贵良机;在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在对红色历史的寻访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陪练式”教学创新向世界诠释中国故事

“以前跟外国友人交流,发现很多熟悉的词汇找不到合适的表达。上学期刚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跟同学们一起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的英文形式,感觉很有收获。不仅对专业词汇的英文翻译更熟悉,还能通过不同语言的解读加深对原著内涵的理解。”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祁源表示。

把语言教学与思政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上外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目标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全球话语能力。通过这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让这些未来的新生力量能够向世界“解释中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陪练式”教学创新思政课双语教学探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概况》两门全英文课程,开设全英文微信公众号“CPC Review”传播新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

作为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之一,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更是成为了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的主力,成员们把“向‘上’演‘译’鲜活理论,向‘外’发出青年之声”作为宗旨,着力以多语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他们深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企业园区、街道社区、乡村、中小学等开展240余场宣讲活动,覆盖人群共计40余万人次。

他们的原创课程往往独具外国语学校特色,用国际理解的话语诠释中国故事。比如课程《言为津梁:中国智慧的海外传播》就是从历史上我国领导人的“出圈”金句出发,通过讲述这些金句背后的翻译巧思,为全球观众呈现出一幅充满中国智慧的多彩画卷。

链接: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4-03/19/content_152906.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