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6日电(许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学科建设研讨暨建院20周年大会14日在嘉定校区济人楼举行,来自30余所兄弟院校、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的代表,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和海内外优秀校友代表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为汽车学院20岁生日送上美好祝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同济大学原校长、汽车学院首任院长万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钟志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寿子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上海市政协常委马兴发,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郑庆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副校长顾祥林,老领导等出席。
万钢作了题为《深化产学融合,加强人才培养,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特邀报告。他从同济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说起,回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增长迅速,新能源汽车进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他指出,一要加快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创新政策措施,加速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四要加强开放合作,全球共创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的新生态。由此,他对新时代培育创新人才提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开放平台、国际合作”四点要求。万钢指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要不断凝聚共识,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以对欧、对德为特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要持续加强学科交叉,优化产教融合,建设新型车辆工程学科和育人体系;要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交通等创新平台,加快动力电池体系、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系统、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突破,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同济汽车人应有的贡献。
李骏、付炳锋分别代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致辞,对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年来为我国汽车科教事业和产业创新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并寄语学院继往开来,持续推进智能型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续写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汽车强国的时代华章。
方守恩在致辞中表示,汽车学院成立20年来,全力打造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空气动力学有关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高地,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正在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同济包括汽车在内的相关学科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围绕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实践,为推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构建贡献更大力量。
郑庆华在主持报告时表示,汽车学院20年的发展历程,是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生动写照。新时代赋予新的使命任务,学校将不断完善汽车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新时代同济汽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晓秋、岚图汽车CEO卢放、AVL李斯特公司董事长赫尔姆特·李斯特、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曹彦飞作为中外汽车产业界合作伙伴代表先后致辞,表示愿意同汽车学院构建更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共同赋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汽车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翌作为退休教师代表,学院教授蔡黎明作为教师代表,2018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于厪作为学生代表,学院2001届博士校友、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以及2014届本科和2017届硕士校友、同驭汽车创始人舒强作为校友代表先后发言,表达了各自的心声,向学院20周年华诞献上美好祝愿。
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以《交叉融合 协同创新 笃行致远 追求卓越 全面推进同济大学汽车学科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学科发展报告。他表示,学院将继续紧密对接汽车强国重大战略,把握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汽车强国栋梁精英的摇篮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高地。
当天,在方守恩、郑庆华陪同下,万钢参观了汽车学院学科建设平台与成果。
当天,汽车学院还举办了汽车行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同济大学校友会汽车学院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济汽车创业者联盟大会。
同济大学汽车专业设立于1988年,汽车学院成立于2002年,作为上海国际汽车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体,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高地。作为国内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以及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汽车学院形成了汽车工程、车用能源与动力、汽车电子与智能等特色方向,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卓越工程师的自主培养质量。依托学院五大学生车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创新型、领跑型汽车人才。
学院率先开始新能源汽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20年来始终引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策源地和排头兵,依托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制了中国第一辆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轿车,获得汽车领域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励,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程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示范运行活动,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在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一轮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学院继续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最核心的动力系统,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先后获批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10余个,承担科技部各类重大重点项目210项。牵头及参与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
作为2004年首批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学院牵头建设的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是我国首座专业整车风洞中心,自2009年建成投入运营以来,已为90家汽车和高铁企业提供研发服务,累计合作项目数近3000项,有效运行时间超过4.5万小时,累计测试车辆数约6500台次,为我国汽车自主研发设计、产品工程、性能优化、风洞试验验证,提供试验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撑。此外,该中心还为京沪高铁等高速列车设计完成核心验证,对解决高速列车风噪问题起到了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如今,学院还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高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并先后与知名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共建28个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前瞻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开发。
汽车学院秉承对德对欧的国际合作特色,先后与AVL、德国大众等8家德国知名企业共建了基金教席,并与奥迪等国际著名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多年来与德国、法国、奥地利等10余所知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学院建立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完)
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23-10-16/1171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