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环同济迭代:迈向千亿级的突破性创新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10-14  浏览:

环同济3.0将构筑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的“超级场景”。 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

围绕NICE2035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正涌现着许多未来感十足的生活场景:上海唯一一家开出“第三空间实验”(众创空间)的星巴克咖啡馆、沿街老厂房改造而来的艺术科技餐厅、再利用闲置空间的屋顶花园等创新项目,在此渐次落地。它们正是未来众创中心、未来餐饮、未来建筑的“原型”。

这条独特的街道,正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迈向千亿级的突破性创新引擎。从最早的赤峰路设计一条街,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如今,这里再度升级为设计创新生态。

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娄永琪表示,环同济设计产业总产出从2005年的51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650亿元,接下来的目标是突破1000亿元。“当下中国正进入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实现产出倍增的飞跃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特别是要聚焦原型创新,即‘从1到10’的创新,使环同济成为链接‘从0到1’和‘从10到10000’的创新闭环高地。”

记者从昨天在同济大学举办的NICE2035环同济3.0设计创新论坛上获悉,环同济3.0将聚焦人工智能、双碳经济、新兴数字产业、未来新生活方式等方向,依托“政府引导、学科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构筑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的“超级场景”,打造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可持续生活和产业原型的都市型“硅谷”,推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

从产品、服务到生态创新,让设计成为新经济“发酵粉”

 千亿级创意设计产业集群落地,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仅靠单一的、传统的设计产业,显然难以为继。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强调,环同济3.0的形态将从产品、服务创新,进一步迭代为体系和生态创新,即让科技和产业共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同济发展至今,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产业现象,它也是学界重点研究的新经济现象。”陈强表示,当前,需求侧变化迭代的速度超乎想象,已从过去的高强度、大规模,进入现在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环同济3.0的发展思路。

娄永琪认为,环同济3.0将从囤积设计资源,转到打造复合型创新生态,要在技术推动和设计驱动的交集中产生突破性创新。在他看来,未来,设计不再仅仅是服务和成本,而是对未来经济和产业的战略投资。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设计是发酵粉、产业是面粉,现在需要的是让两者混合,加上水揉成面团,做出新经济的面包。

未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打造孵化器集群、创新概念店、科研转化实验室、众创空间、大学生实践基地……通过全新的未来场景设计和创造,倒逼科技转化,加速同济大学的知识溢出,并逐步凝聚世界一流的政、产、学、研、创、资协同创新生态。这里将为学生、初创企业和周边社区提供办公场所、生活配套和服务资源,共同探讨和实现创新创意项目“从1到10”的跃迁。这里也将集聚大师工坊、国际社群、多元投资、青年力中心等,形成良性发展新生态。

聚焦“原型设计”,探索“小而互联”社区创新生态

如今,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正在环同济实践落地。当天发布的零碳新能源产业设计系列创新项目,包括以模膜组合的新能源房屋、屋顶露营花园等,代表了新一代的建筑设计趋势;面向“轻出行”需求,校企合作研发了代替传统油车的新能源电动三轮车;针对露营新业态,高校科研团队主导的露营工程技术规程启动筹备。

娄永琪表示,通过新一轮三区融合(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像环同济这样的社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创新的策源地。核心是通过“小而互联”的社区创新生态系统,集中最创新的头脑和最密集的投资,从中孕育未来的伟大公司。未来,如果上海的社区都变成了一个个“小而美”的分布式创新策源地,就可以为上海整座城市的科创中心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在如今的四平路社区,已经落成了阿斯顿马丁实验室、声音实验室、机械臂实验室、AIGC实验室、材料实验室、首饰实验室、微装配实验室、食物实验室、城市科学实验室、安东西比克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室,彰显了“城市处处有设计”的勃勃生机。

娄永琪强调,环同济应该从有限资源和空间中,大力支持“原型设计”。具体而言,好的社区内核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多元交流。只有生活在社区里,才能了解这里的人的需要,才能站在人的角度思考设计如何影响生活。他举例说,正如“设计正在占领硅谷”,世界范围内,由设计师创立的企业占比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环同济也鼓励更多老师和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早年,同济大学师生的设计作品都在赤峰路上‘打样’,如今,我们将更注重将他们在这里的实践创意灵感通过原型打造、迭代,转化成为未来型公司。”

最好的大学是融入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大学

在专家学者看来,未来随着环同济3.0的推进,大学和城市的发展将进一步达成共赢。

陈强表示,不仅大学通过自身价值溢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也将由此获得长足进步。“从前,高校知识生产效率高于社会整体平均水平,现在,高校已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中心,甚至一些方面已滞后于产业发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大学的学科发展必须和社会需求、国家战略需求紧密互动。正如同济大学现在最具优势的学科,和环同济主要业态高度对应。”

杨浦区副区长施方表示,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杨浦区将联手同济大学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积极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设计技术爆发性发展,BIPV、光储直柔、电动汽车、氢能源等多种新能源关键技术的全产业链突破,也让人们看到通过“人工智能+”与“设计+”实现城市转型奇点到来的曙光。

“最好的科技一定是进入生活的科技,最好的大学也一定是融入生活的大学,上海这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设计和创新大学。”娄永琪认为,环同济3.0的发展逻辑,最终不是局限于一所大学的周边,而是辐射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和长三角的创新。

本报记者 储舒婷

链接:http://dzb.whb.cn/2023-10-14/2/detail-828592.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