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长三角描绘“三小时蓝图”

来源:   时间:2003-08-10  浏览:
早晨8时从上海出发,不要3个小时,你就可以坐在甬江岸边品茗聊天;或者,下午5时从位于南通的公司驱车回沪,2小时后你就可以坐在家中吃家人做好的晚饭了……这一切现在还只能是你的梦想,但5年之后,对于许多长江三角洲的居民来说,这将变成可以体验的真实生活。
最近举行的长三角都市圈城际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为长三角未来5年的交通状况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虽然参加论坛的都是两省一市研究交通方面的专家及高层管理人员,但谁都知道,发展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两省一市共同坐在一起讨论交通布局和衔接,意味着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意味着进一步推进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也进入了实质性启动的阶段。
经济意义上的长三角地区,是指由上海市、江苏省8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6市(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同组成的地域,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7500万人。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全国的6倍,经济密度为全国的340倍,以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产出了占全国18.5%的GDP、20%的财政收入。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连绵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大都市圈首先就是以交通联系和交通系统的尺度来表述的:以单一城市为核心的“一小时日常都市圈”半径在100公里左右,周围城镇一般对中心城市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而以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核心都市圈”简称为“大都市圈”,其内部可能有若干个“日常都市圈”,半径可达300公里左右,其范围反映了中心城市最直接的经济腹地。
交通成先导
交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为此,同济大学陈小鸿、王维凤、林航飞等专家在《长三角都市圈城际公路交通研究》一文中,对长三角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较详尽的探讨,强调了建立以综合交通为先导的整体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设“加速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形成、构筑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的建议。
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与否,往往直接影响着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专家分析,沪宁、沪杭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导致区内15个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高速沿线城市,与上海市的经济差距持续减少并趋于稳定;另一类是与上海无高速公路直接相连的城市,人均GDP倍率呈马鞍形变化:1991至1995年倍率缩小,1995至2001年差距又增大。这充分证明了都市圈原理。
陈小鸿等专家提出,根据时间距离和经济联系,大都市圈可分为四层:首先是上海中心城区,包括上海内环以内约600平方公里的高强度、高密度的发展区域,是大都市圈的内核;第二是上海市域,即中心城区的郊区,含上海11个新城;第三是扩展区,即自内核边缘一小时通勤圈的范围;第四是延绵区,即三小时经济区。
目前,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占区域总面积的18%-20%,人口占30%,GDP占区域总量的41%-45%,是长三角经济强度最高的区域。由于传统联系和地域相邻,实际上还存在一个二小时经济紧密联系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以及宁波和南通等。
上海正在实施的“153060”高速公路建设目标,将使“一小时日常都市圈”很快形成,市域内大部分地区的空间距离在一小时以内。而根据规划,5年之内,上海与江苏的高速公路联系通道将由目前的2条增加到7条;上海与浙江的高速公路联系通道将由目前的1条增加到4条。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将成为全面支撑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都市圈内各主要城市间时空距离今后将均在三小时之内,形成一个个城市增长三角,构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群,大大促进各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与世界上一些比较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上海周边地区城市群在人口、面积、基础设施水平、交通枢纽布局等方面都具备了都市圈发展和形成的条件。上海周边地区目前已形成“之”字形主通道,及南京——湖州——杭州的发展副轴线,杭州湾通道、苏通大桥及崇明通道建成后,还将形成南通——苏州——嘉兴——绍兴、扬州——南通——上海——宁波两条发展轴线,从而扩大了上海的辐射面。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的不断密切,将使得“大都市圈”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产业带优势
专家们对未来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一个结构图。结合区域内城市综合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长三角将依托交通轴线,以上海为核心,形成以5——6个紧密联系的城市组团构成的大都市圈。从城市的空间布局来看,根据都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地理位置大体上也分为五个城市集合体:已初步形成的上海大都市圈,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都市圈、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都市圈、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都市圈,正在形成的通泰(南通、泰州)都市圈和宁绍舟(宁波、绍兴、舟山)都市圈。这个由若干二级都市圈构成的,具有多核结构的大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的特点是:以上海为强核心,接受上海的强辐射;具有通勤、产业整合、会展旅游等不同目标及功能。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影响范围远超过行政区划。世博会申办成功后,上海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都得到空前提升,并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成为都市圈加速形成的契机和推动力。整个长三角正步入“大都市圈”加速发展期。上海周边地区是一个人口数量多、城镇分布密度高、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地区,长三角已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和空间布局,沿江、沿海、沿湾包括了江苏长江沿岸、浙江杭州湾及上海、宁波沿海地区的化工、冶金、造船、能源等基础原料工业带;上海、南京、张家港等的冶金业;上海、南京、南通等的造船业等;沪宁、沪杭铁路,沪宁、沪杭甬、苏嘉杭高速公路沿线及以IT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遍布城市的开发区和小城镇的工业园区,使整个长江三角洲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园区为载体,以外向国际市场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基地。
长三角的另一发展目标是依据世界已逐步进入消费时代、休闲时代,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趋势,发挥长三角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园林建筑的资源和资本优势,构筑国际级旅游度假区。杭州已经打出了“休闲之都”的名片,南京在加快文化故都的建设……可以预见,长三角将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度假、居家的热点。
都市圈经济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长三角地区就被列为世界6个主要的大都市连绵带之一,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的发展,长三角一直只是一个潜在的都市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向全球的区域整体竞争,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经济是由全球的世界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所主宰的,要参与全球经济,在国际经济中有发言权,就必须进入世界城市体系的顶级层次。上海在解放前是远东第一大都会,解放后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中唯一定位为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的城市,也是目前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的内地城市。因此,长三角需要依靠整体力量,全力打造上海、支持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带动全区的发展;而上海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没有长三角腹地,也不可能真正建成强大的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没有长三角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支撑和传递,上海也难以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必须与整个长三角分工协作,共存同荣。
城市带是一个个都市圈组成的,长三角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并连绵覆盖了整个长三角。确立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世界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目标,已成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共识。江浙两省的交通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谈到,今年以来,两省政府都明确提出了要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都市圈,首先就是解决好交通接轨上海的问题。上海市政局局长应名洪则表示,虽然长三角都市圈是以上海市为核心城市,但都市圈是一个经济圈的概念,大家寻求的是“共赢”。
《文汇报》2003.08.09 版次: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