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同济大学2800公里外云南省大理州诺邓镇永安村任职驻永安村第一书记的“扶贫路上的上海青年”孙羽捷,昨天请了一个小假,他回到同济大学,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开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
在建党百年倒计时100天之际,23日下午,一堂以“脱贫攻坚,同济人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的思政大课,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开讲。一位位曾经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济人,诉说着使命与担当。这是一场回望,更是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奋斗号角。
山乡巨变
继续一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9899万人全部脱贫,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课堂一开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顺带来了题为《脱贫之道》的导言。他说,9899万人全部脱贫,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为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关键贡献;对于世界的意义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云腾龙跃,山乡巨变。这堂思政大课融合了视频展示、情景表演、亲历者讲述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同时配合多媒体背景,以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师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同济人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风采。一段段视频、一幅幅照片、一段段真情讲述,将同济人奋勇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群体形象一一生动呈现于师生面前。
3个村寨的道路实施硬化后,乡亲们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接沘江两岸的永济新桥通车后,山上150户450余位村民不再被涨潮的江水挡住出行的脚步;在集中村落的位置建成3座党建议事中心,不仅让村民有了议事交流的场所,更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人们的文化生活广场……
说起永安村焕然一新的面貌,青年报·青春上海始终关注的90后“扶贫路上的上海青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孙羽捷如数家珍。2019年7月起,孙羽捷在同济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永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
“听到乡亲们质朴的感谢,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感受永安村民的生活是一天一个变化,我开始理解了同舟共济的含义,理解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理解了为什么脱贫攻坚战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孙羽捷说,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帽子已经被摘掉,未来永安村的样子,正如一副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一致,为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向前!”孙羽捷说道。
同济学子
学成之后回来建设美丽的家乡
如何为云龙描绘一幅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帮扶云龙8年间,同济大学规划团队还联合交通、环境等学科,组成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团队,成为云龙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踏上云龙这块土地的,还有一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同济研究生支教团队。7年来,已有36名同济青年赴当地支教,持续接力,补当地师资短板,助力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控辍保学”;为当地数十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寻求资助;开展尖子学生“培优计划”和重点学生“送课下乡”;为学习基础太过薄弱的孩子“开小灶”;依托同济大学为云龙打造的3所梦想教室,为孩子们搭建“解忧角”,让他们既可与父母视频通话,又可在线倾诉烦恼,同时链接起同济资源,一门门带有同济烙印和同济温度的特色梦想课程跨越千里,传送到孩子们眼前……同济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云龙分团成员张浩然、王雨濛,将支教团的一项项真情服务细细道来。
杨敬笔如今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他也是云龙县当地通过国家专项计划首位进入同济大学的大学生。杨敬笔坚定地说:“我学成之后会回来的,我将建设美丽的家乡。”
支教团队
握好接力棒,做好志智双扶
“同济人的扶贫担当和积极作为是鲜活的思政课教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认真学习同济扶贫故事,并将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责任担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王谋寅说。
“作为一名曾经有幸参与其中的一员,两年驻村扶贫工作经历一直影响和激励着自己,希望依然能有机会继续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济大学派驻云龙县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郑彧豪说。
正在云龙支教的同济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梁峻浩则感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育始终都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研究生支教团会握好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做好志智双扶,为乡村教育事业接续奋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黄艾娇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3/24/1616566873121280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