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有一批党员志愿者,10年情系甘肃定西,扶贫、支教,用科技“输出”帮助这个全国最贫困县走向富裕,用心血和汗水在中国西部播种着希望。
在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会和同济大学工会的热心帮助下,记者找到了10年前“发现”定西的张佩英副教授。
苦脊甲天下
已经退休的张佩英副教授原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
56岁的“小老太太”瘦瘦小小的,快人快语,显得十分精干:“1995年,我带着5名学生为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前站。当时,井冈山、延安人满为患,我就想,我们到甘肃会宁吧,那里是红军三军会师的地方。可临行前,一位曾在当地工作过的同事大力推荐与会宁咫尺之遥的定西。”张佩英笑笑,“当时只想找一个苦一点的地方,让在大城市甜水里泡大的学生见识一下苦。到了定西,真的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贫穷。”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的苦,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定西苦脊甲天下。”1995年,定西正遭遇几十年未遇的大旱,土地龟裂,洒下的种子全“渴”死在了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定西人连购买种子的“老本”都赔了进去,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口粮,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能靠国家的救灾款度日。
张佩英和5名学生住进鲁家沟一位老乡家。
用土坯垒起的家———如果这也算是家的话,屋里除了用土坯垒起的炕、一张三条腿的桌子,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露天的厕所,臭气熏天;定西缺水,房东在屋顶开条槽,再接上根细管,然后,一滴一滴地把“天落水”引进自家的水罐,这就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日常用水,所以,两个人合用一盆洗脚水———这还是特别优惠“客人”的……师生6人被定西的穷震撼了。
他们在老乡家吃了一顿饭,主食是“土豆蘸盐巴”,佐菜是咸韭菜。
第二天,张佩英按照学院预订的标准支付给女主人100元餐费,没想到,女主人“扑通”一下跪了下来:“谢谢,谢谢!谢谢上海来的救命恩人!”因为,当时她的全部家产还不足100元钱!
定西之行结束前,师生6人找到了当地的希望工程办公室,掏空了口袋里所有的钱,捐献了身上所有能脱下的“多余”的衣服。“只想尽力帮一帮实在太穷太穷的定西老百姓。”张佩英说。
扶贫十年结硕果
回到上海,张佩英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学院的党员学生,每人省下一元钱,资助定西14名贫困学生。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员学生的义举,很快变成了学院全体学生的自觉行动。
采访中,同济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杨荣棠告诉记者,爱心是会“传染”的。在张佩英老师和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同济人的爱心捐助已经帮助了定西300多名贫困学生。
杨荣棠说,捐款帮助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只是“济贫”,后来,在学校党委、工会的全力支持下,“济贫”变成了“扶贫”。他掰着手指,1995年8月,同济大学第一支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奔赴定西;2001年1月,同济大学党委、行政与定西市委、市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党委书记周家伦、原校长吴启迪亲临定西,商讨校地合作事宜;2002年初,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领衔、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同济大学与定西地区开展校地合作工作小组”正式成立;2002年暑假,同济大学工会会同党委组织部门,组织全校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基层党委书记赴定西考察……
据杨荣棠介绍,帮助定西改建西巩驿镇的铧尖小学,原来“外面下小雨里面下大雨”的危房用砖墙重新砌起,当地政府为此特批将铧尖小学改名为“上海小学”;现在,“上海中学”首期40万元筹建资金已经到位并奠基;联手一位民营企业家共同捐资20万元,在定西西巩驿镇修建了一座“彩虹桥”;在普陀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落实了定西百名中学校长来沪培训的计划,其中,第一批50位中学校长已于今年3月中旬,到普陀区的相关中学接受了为期40天的培训……
扶贫、支教,用科技“输出”帮助这个全国最贫困县走向富裕。杨荣棠告诉记者,党员志愿者徐健和田广峰硕士毕业后,还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落户定西创业。2002年4月,徐健和田广峰从上海引进资金,在定西组建了“金芋马铃薯开发有限公司”,帮助当地与辛普劳公司(麦当劳的全球供应商)、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专用型马铃薯购销合同,使定西每户农民种植一亩新品种要比种植普通马铃薯多获利300元……
杨荣棠笑笑,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工会还将配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休息休养团赴定西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借机为发展定西旅游经济“提提速”。
榜样的力量
同济大学究竟有多少党员志愿者?
面对记者的提问,学校团委干部朱云杰被难住了:“我只能这样回答你,学校本科生中党员比例占9%,研究生党员比例则在35%左右。”
同济大学有本科生21113人,研究生10847人,9%加35%,多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再加上7139位学校在职教职工中的党员,10年中毕业的历届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党员志愿者……
朱云杰说,10年,去过甘肃定西的同济志愿者不下几千人,“他们在定西播种希望,回来后,又把希望带回到了同济。”他告诉记者,有些志愿者,赴定西时并不是党员,在定西接受“洗礼”以后,回来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不少人已经被批准入党。
记者曾采访过一位来沪进修的定西的中学校长,她姓高。
高校长坦承,她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来到“人间天堂”一样的大上海。她说,定西的孩子常常会问母亲:“山的那头是什么?”打出生起就没走出过大山的母亲只能回答:“山的那头是大山。”高校长笑了,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山的那头”:“上海真漂亮!”
她正年轻,全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你不想留在上海?”高校长沉默了。许久,她一字一顿地回答:“我会回去!我会教好我的学生,和我的学生一起努力,把定西建设得和上海一样漂亮!”
聊上海,讲定西,年轻的中学校长显得十分兴奋:“如果人生能有第二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定西!……你能理解吗?”
我能理解!岂止是理解,记者由衷地为她的“选择”喝彩!
同济经济学
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扶持一个西部贫困县,图什么?同济人十年系情甘肃定西,意义何在?记者为此采访了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
研究数学出身的周家伦教授对记者算起了“账”:10年,同济大学的付出是可以计算的,也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同济大学从定西得到的回报却是巨大的,是无法用金钱换算的。
周家伦教授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同济大学通过扶持定西,找到了一个育人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在定西了解了国情,动了真情,明白了肩负的责任,自觉为定西办点实事;志愿者通过支教、通过学科优势“输出”科技,取得了实效,在成就感中强化了对事业的追求;体现人生价值,完善人格,不再是一句空话,开始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周家伦教授说,扶持定西,是育人模式的一个很好的探索,也是帮助落后贫困地区改变面貌,走共同富裕道路、构筑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口头上的,帮助落后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对每一位党员来说,是一种责任。
周家伦教授开起了玩笑,图什么?图“物超所值”!
似乎是在印证周家伦教授的“同济经济学”,采访中,学校学生处祁明副处长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1999年,同济大学组织学生和青年教师到上海小学支教。上海小学前有一条河沟,当时,山洪暴发后不久,沟水波涛汹涌。支教的14位师生上完课返回驻地时,被“发大水”的河沟挡住了。怎么办?上海小学年近花甲的老校长卷起裤管:“来,我背你们过去!”
“不,不行……”师生们连忙拒绝。
老校长几近哀求:“你们为定西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就让我背一背,算是我代表定西表示一下感谢吧。”
一个、两个、三个……当最后一位体重180多斤重的博士生,被他摇摇晃晃地“摆渡”过了河沟,14名支教师生看着双腿已在不停打颤的老校长,都哭了。
这天夜里,14名支教师生都没有睡好。一位党员志愿者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共产党员”肩上沉甸甸的分量。
[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