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活力。当我们在享受这份精彩的时候,也许会片刻忘记汽车给我们的生活、给环境、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但问题毕竟存在,在每一次堵车、每一次加油、每一次寻找停车位的时候,现实总在提醒我们,汽车决不是给我们带来享受那么简单。热热闹闹的车展大戏又—次上演之际,我们就汽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请教了我同国著名汽车专家、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
问:汽车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答:过去我们讲汽车工业发展的时候,汽车工业大事是侧重市场的发展,汽车销售出去就皆大欢喜。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真正要讲汽车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是资源、能源与汽车的和谐发展,汽车行驶需要能源,能源越来越贵,使用成本越来越高,汽车自然也就越来越难卖;其次是汽车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再者是汽车与交通的和谐发展;汽车与人的和谐还包括对人身安全的保证,特别是驾驶员的安全,这些都是汽车与人、社会的和谐问题。
问:汽车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汽车制造商意味着什么?
答:它给所有的汽车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如果单纯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汽车厂商把车子卖出去了,只要车子质量好,耐用就可以了。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例如美国通用,对汽车发展有了新的追求,在能源环境、体系安全、交通等方面,他们都有精确研究,德国大众也提供了2004年全球环境报告,这说明汽车制造商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汽车工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要讲汽车与人、与社会的和谐,就得讲汽车工业、汽车企业、汽车制造商的社会责任的延伸。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汽车企业也不能够光关注销售市场,而要关注更多的社会责任。
问:国外汽车制造商都在着手进行新能源汽车研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增长已经影响了部分国家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比如在美国,顾客出行习惯和方式都受到了影响,人们更多地注重汽车是否能够节油,这也使得今天的汽车制造商把眼光看得更远,为了今后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也要考虑今后使用怎样的能源。第一是节能环保的汽车,第二是节能省力的住宅,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问: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方面,中国的汽车企业是如何理解的?
答:现在的形势也不得不逼着我们来关注能源问题,油价攀升到58美元一桶,一直在高位徘徊,于是大家真正在考虑汽车能源和汽车车动力的转型;这也是社会的责任,但我们国内汽车制造也在社会责任感上,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上,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还是需要学习的。
问:汽车能源的转型,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
答:目前,社会已经达到共识,汽车的能源必须要转型,汽车的动力系统必须要转型,这个转型不在思维阶段,已经在运行,同时已经取得了市场效果。这是很难得的一件事。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工业都在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中,哪一个国家的汽车企业得到了先行优势,哪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就可以更快地发展起来。相对而言,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有一点安慰,在技术上我们站在了相同起跑线上,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能不能超越其他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目前这个阶段很是关键。
问: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已经达到怎样的水平?与国外存在怎样的差距?
答:目前全球已达成了共识,汽车能源必须转型,随着汽车能源的转型,要求的是汽车技术的转型,技术的转型意味着表示汽车有史以来重大的变革,我可以有信心地说,现在国家汽车发展研究两个重大的科技专项:清洁汽车专项、节能汽车专项,已经在技术上先走了一步。今年年底我国汽车企业也能出几个节能产品,例如混合动力大客车、一汽、东风都将生产混合动力轿车。据目前我的了解,我们已经开始了节能产品初步的产业化。但现在看起来我们有很大的差距。我在美国东西海岸做过调告,在丰田经销商处,PRIUS已经卖完了;在本田专卖店,本出的节能干也很快被客户订走,今年美国仍旧给购节能车的消费者补贴3000美金,但经销商加价3000美金,还是有很多人买,这说明国外的消费者有一定的公众意识,市场已经形成。丰田和本田的混合动力车甚至出现了产能瓶颈,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日本丰田、本田等汽车公司已经领先一步
问: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汽车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汽车与社会要和谐,是汽车、社会都要承担责任,是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延伸。一方面要求汽车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求政府为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条件。和美国、欧洲政府相比,我们虽然已经有产业政策的支持,但没有配套政策出来,混合动力汽车上市后,能不能享受在过渡期间的财政优惠,消费者能不能享受优惠?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
现在我们面临着汽车工业能源和动力的转型这一重大变革,正处在大的技术变革过程当中,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协作起来,从国家这方面来讲更加明智地在科教兴国的方面努力往前走,从企业来讲,千万要抓住这个机遇,要行动起来抓住这个机遇。
万钢教授简历
1952年8月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学院,1981年获得同济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德国Clausthal大学博士学位。
1991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1996年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
2000年底,万钢同志在科技部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回国工作、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时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
2003年6月万钢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
新民晚报 (张云) 200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