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首届浦东开发开放研究委员会成员、同济大学彭运鹗教授
彭运鹗,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现为同济大学世界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中美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世博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特约顾问、美国哈佛大学ARIES研究员、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高级顾问、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经营者资质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金融的研究。
彭运鹗教授的家在距离著名的文化街多伦路只有几步之遥的一幢老建筑中,这里毗邻商业街四川北路,既有都市的繁华,又不失环境的幽雅,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走进这幢古色古香建筑的二楼,记者见到了彭运鹗教授。
彭运鹗是首届浦东开发开放研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早在1988年就与时任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的汪道涵先生一起参与规划浦东。如今的他虽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至今仍坚守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作为专家,他通过一份解读上海的词汇单,为上海把脉,准确到位,令人难忘:
Shanghai is a city of Service Hi-tech Art Nature Globalization Health Aspiration Information That‘s shanghai,a city of Brain.彭老提炼出服务、高科技、艺术、自然、全球化、健康、毅力和信息这8个词来概括上海的精髓,而这8个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上海”。他自豪地说:“这是我独有的方式———用单词解读上海。浦东是上海的浦东,这是上海也是浦东应有的内涵”。
看着浦东'一点点长大'
彭老曾参与过浦东最早的规划,此后多年又参加浦东开放的各项工作,可以说他是看着浦东“一点点长大”的。他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和史料给记者看,一份第一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IS鄄PDNA)的代表名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份名单虽然年代已久,但字迹依然清晰。这份4页的名单分为两部分———上海市代表名单和国外代表名单,包括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汪道涵、上海市人大常委主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及高校专家等各个领域的代表,国外代表名单中同样出现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时任美国T·Y·LIN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的林同炎先生就十分关注国内的发展动态,对浦东开发抱有极大的热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即使是在今天,拿着这份名单,记者仍然感到当时浦东新区开发研讨会级别之高、讨论之热烈、参与程度之广泛。彭教授介绍说,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上海,在经历了是南上、北下还是东进的抉择后,果断地作出开发浦东的决定,吹响了建设新上海的号角。
1988年5月2日至5月4日,为期3天的第一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ISPDNA)在虹桥路1921号的西郊宾馆举行,这次会议为浦东开发开放定下基调。之前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指出,应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更应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对外经济和技术交流和合作。上海,作为最大也是在地理位置上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应该在对外改革和开放中起主导作用。开发浦东,把它建设成为国际性、现代化的世界级的新城区完全符合十三大的基本精神。
研讨会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以及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作用有所下降,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但仅靠改造旧城区来改变这种现状是不够的,由此提出要建立一个大的现代化的新区配合已有城区的改造,来加快上海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仅仅依靠上海老城区的发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开发浦东是十分必要的。
参观浦东新区是当时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彭老对此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来到浦东惟一一幢高楼———12层民宅的楼顶观看四周,当时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农田和破旧的厂房。弹指一挥间,如今这片土地上矗立着座座高楼,当时的设想已成为现实,浦东开发15年的成就真真切切地展现在我们身边,真的令人高兴”。
汪道涵描绘的图景今成现实
为了更进一步宣传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的资金,199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开发浦东新区领导小组前往美国、加拿大及泰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就浦东新区的规划及国外来沪投资开发问题与三国政府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三国企业界投资商及开发商对在上海投资以及浦东开发开放有着极大的兴趣,浦东开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此后,国内外投资商蜂拥而至,来到上海,来到浦东。如今矗立在浦东世纪大道边的齐鲁大厦、宝安大厦、裕安大厦等“省部楼”都是当时吸引外来资金的成果,他们共同见证了浦东的成长历程。
彭老还为记者提供了汪道涵先生在首届浦东新区开发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发言稿。时任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的汪道涵就吸引外资的方式和途径方面发表了演讲,并指出应采用“主动出来”的手法,即不仅在上海举办研讨会,还可以利用香港的在国际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广泛宣传吸引外资;更多地与专业投资顾问、桥梁公司和中间人合作;浦东开发的基本建设方面可以争取香港中资企业的资助;要特别注意研究世界最充裕的资本持有国家的动向,耐心地为他们介绍浦东发展的前景,在总体设计方面,应组织专业班底,通过吸收外国专家,实现内外组合,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方案。
汪道涵最后总结到,新上海应该建设成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能融汇各国优点的太平洋西岸的现代化城市,这样才能对发展长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以及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15年后的今天看浦东,汪老当年的总结不就是对今日浦东最准确的概括吗?一座座高楼、一个个工业园区、一片片绿地,记者既为今日的成就感到自豪,又不禁为当时决策者的高瞻远瞩折服。正是他们勾勒了浦东的发展蓝图,正是他们奠定了浦东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正是他们开启了浦东美好明天的大门!
如今,开发开放15年的浦东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面对已有取得的成就,彭老在真诚祝福浦东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继续为浦东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他说,浦东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需要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着手,融入全球化的改革大潮中,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好上海、服务好全国。同时,也应该引进更多的高校,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提升产业能级。
(国际金融报) 200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