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把湿地“搬”进上海市区

来源:   时间:2005-03-31  浏览:
    同济大学环保专家近日提出大胆设想,将黄浦江、苏州河部分水泥堤岸改成河漫滩——把湿地“搬”进上海市区

这几天,一则国内新闻引人关注。3月20日,我国著名的“丹顶鹤之乡”——黑龙江扎龙湿地突起大火,核心区所在的黑龙江省杜蒙、林甸、齐齐哈尔等地几十万亩湿地几天内被大火烧成了黑炭地。

扎龙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湿地缺水成了旱地,这是发生火灾的原因之一。

我国第一位湿地科学博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兴教授最近刚完成了一个关于上海湿地的调研课题。

他的观点颇有新意:“湿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滩涂、沼泽,它也可以是通过人工营造的‘环境净化器’。我们可在城市建设中大胆引入人工湿地,充分发挥它的生态功能。比如可以把黄浦江、苏州河的部分水泥堤坝改成河漫滩,既改善生态环境,也使景观更加美化。”

绿地规划时湿地“缺席”

“湿地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上海原本就是从滩涂湿地上‘生长’出来的。但是,上海现有的湿地基本在城市外围,且分布很不均匀。”

“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为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地等12种功能,是上海市生态安全的屏障。应该说湿地具有的生态功能比草地多,即使是与草地同样具备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功能,由于湿地的植被比草地更能牢牢地‘抓住’土地,效果更好。国外很多城市把建设城市人工湿地,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我建议上海市应该增加城市人工湿地建设。”研究了25年湿地的杨永兴建议。

目前,上海的绿地建设,大多局限于草坪、林地,人工湿地非常少见。“当初上海做绿地规划时,为什么没想到请湿地专家参与呢?”一个关注环境保护的市民提出疑问。

河漫滩可恢复河流自净功能

那么,怎样在市中心建造人工湿地?杨永兴有许多设想,其中最为“大胆”的,就是有计划地逐步去除黄浦江、苏州河两岸部分河段的水泥堤岸,重建河漫滩湿地,以恢复河流水体固有的自净功能。这既可作为黄浦江、苏州河水环境根本治理的措施之一,也可使城市景观别致多样。

河漫滩,是指河床两侧河谷谷坡之间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底部分,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中本应发育完好。但上海河流以前的河漫滩已逐渐被钢筋水泥砌成的堤岸所取代,河流本身的自净功能也因而消失。

“这非常可惜,”杨永兴说,“河漫滩湿地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保障河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屏障。此外,它还有防洪的作用。打个比方说,河漫滩湿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洪水来时可吸收过多的水分,减弱洪峰;洪水过后,水分再慢慢释放出去,保持相对平稳的河流流量,这是个天然的防洪堤。”

3年内完成重建河漫滩研究

目前,杨永兴正在进行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攻关项目——关于黄浦江、苏州河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研究,已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一段支流上进行了河漫滩重建与河漫滩湿地恢复研究,以检验其对河流水质改善的效果。

杨永兴说,这项研究将在3年内完成,届时可为黄浦江、苏州河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河流水质改善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与杨永兴的研究异曲同工的是,在苏州河市区段,一个名为梦清园的大型活水公园已于去年7月建成。在梦清园里,苏州河水从取水口被引入园内,先在一个微型芦苇荡里生态过滤净化,再进入一个下有螺蛳、上有鱼虾的湖塘沉淀,然后分流向园内各处,成为各个“水景小品”的景观水体和花草树木的浇灌用水,最后再回流向苏州河。微型芦苇荡、湖塘正是人工湿地在园林中的巧妙运用。

上海有一批湿地保护志愿者

在对待湿地保护问题上,与上海有着类似的城市发展进程的香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范例,香港著名的米埔及后海湾内湾湿地,能走到今天也经历了将近10年的努力。生态学家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长远的保护必须依赖公众的广泛支持,所以,有关部门制定了针对中小学生和公众的特别宣传计划,不断提高市民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

同济大学有一支有名的学生环保队伍——绿色之路协会。在杨永兴的指导下,去年,他们在全国竞标者中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被评为长江流域湿地使者行动中心。如今,绿色之路协会在上海市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招募了一批对湿地保护充满热情的志愿者,参与湿地保护的宣传和调研。

“上海的湿地数量与面积太少了,从维护上海生态安全与实现上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湿地资源需要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杨永兴说。

不少人不识湿地真面目

在对杨永兴教授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民间对于湿地有着种种不正确的理解,总结下来,大致有以下三类:

湿地就是“湿的地”?

“湿地”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还相当陌生,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湿地”,得到的信息语焉不详。很多人一知半解地将湿地等同于沼泽,等同于“湿的地”。

据杨永兴介绍,湿地(wetlands)这一名称是1982年左右才被引进中国的,而通过媒体传播为广大民众了解则是近几年的事。湿地不仅是“湿的地”,它是一种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

沼泽是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但不是湿地的唯一类型,湿地还包括河口三角湾、泥滩、泥沼、水塘、三角洲、珊瑚礁、季节性河流、泻湖、浅海、泥炭地、泛滥平原等等。

湿地的模样不美丽?

在人们既有观念内,沼泽湿地总和一些不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观念在杨永兴看来正是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失误:“沼泽湿地其实也是生机勃勃的,它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它。”

还有不少人认为湿地的样子并不美丽,甚至有一点丑陋。其实,湿地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建有许多湿地生态公园。湿地的自然风貌多种多样,有震撼人心的美。湿地是具有特殊风韵的生态旅游资源,漂亮的湿地简直就是一幅幅世界名画。”杨永兴说。

保护湿地只为保护鸟类?

目前在我国,许多湿地保护区都是以保护鸟类为主的,如上海的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等。因此,许多人都误认为保护湿地只是为了保护鸟类。

其实,保护鸟类仅仅是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保护湿地的实质在于保护湿地多种多样的生态功能。

湿地对江河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等多种生态功能。

湿地是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生长栖息着众多的植物、动物与微生物,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相关链接

湿地的三个特征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界定,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具有三个突出特征:

地表长期或季节性处在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的生长能力

生活着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

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湿地其实不单有“湿”的特征,它还是一个多种生物,不同水体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目前上海的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崇明东滩、九段沙、大小金山三岛、南汇边滩等处;面积共约376平方公里,占上海陆地总面积的5.93%。

            2005-3-30《新民晚报》作者 吕剑波 宋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