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晓东
南京长江大桥该拆?
关于长三角的大桥,最近有不少信息和说法。
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11月5日在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演讲时说,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有7座世界级的桥梁,它们是南京长江三桥、润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上海长江大桥、东海大桥以及杭州湾大桥。
前些日子,在上海遇到一位江苏泰州市的领导,他说该市准备规划建造第二条长江大桥(第一条即为江阴长江大桥),与扬中市相连,据他说目前项目已经报到省里。如果这座大桥建成,那么泰州到长三角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都在三小时之内,“这将大大促进苏中乃至苏北经济的发展”。
10月下旬,在上海宝山举行的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南通市副市长袁瑞良用很长的篇幅谈了他对沪苏(崇明)大通道的展望。他说,如果这座大桥建起来了,那么南通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北上海”,更是区域经济意义上的“北上海”。“那样,南通5年之后就与苏南同步发展,10年之后与上海共同繁荣。”他还大胆设想,到那时候,南通的机场也可以改为上海的“沪北机场”,如果浦东机场繁忙的话,飞机可以停到南通机场去。
对大桥,除了憧憬,也有一些担忧。
比如,11月初,同样是在上海,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上,有专家提到了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因为其净空高度仅有24米,丰水期仅能通过3000吨级船舶,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无独有偶,有人撰文石破天惊地发问:南京长江大桥该不该拆?文章说,国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城陵矶、重庆等港口建成的数十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码头,由于巨轮无法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而基本闲置。
最近,又有一篇报道透露,未来10年内,长江大桥很可能将突破100座,300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平均30公里就有一座桥。这些桥梁的建成尽管解决了两岸的交通问题,为长江经济走廊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规划、设计和选址等原因,一些桥梁也给这条“黄金水道”的航运、防洪等带来了诸多麻烦。据说一些新建长江大桥的净空,均“将错就错”地比照南京长江大桥24米的净空高度建设。一位在长江航运战线干了一辈子的老同志痛心地说:“照这样下去,等于给黄金水道判了死刑。”
由此看来,尽管建大桥具有“天堑变通途”的明显好处,但大桥是不是越多越好,是否存在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的问题,是否还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些问题恐怕也需要作一番探究。
长三角大桥建设“太超前”吗?
按照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小鸿的说法,长江的越江通道(包括大桥和隧道)主要有三个层面上的作用:一是国家层面的,主要服务于南北之间的沟通;二是区域经济层面的,主要服务于长江两岸地区的沟通,缩小因为长江天堑造成的发展差距,比如苏南、苏中、苏北;三是城市层面的,主要服务于一个城市内部的沟通,比如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说,以苏南、苏中、苏北为例,苏南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特别是随着交通建设的加快,苏南与上海的差距逐步缩小,这是非常明显的。而一江之隔的苏中、苏北,接受上海的辐射明显就不如苏南。她说,2000年,为了做崇明越江通道前期调研,对崇明的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研究,发现比对面的启东还要落后。“崇明与松江到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距离是差不多的,但经济发展就差多了,说到底还是交通的问题。”
那么,大桥或隧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陈小鸿又以杭州湾大桥和崇明越江通道为例:目前上海的经济辐射主要沿沪宁和沪杭两线,构成一个扇形的区域(开度90度-120度);而如果杭州湾大桥和崇明越江通道建成,则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将由“Z”形变成“K”形,那么上海的对外辐射作用将大大提升。另外,浦东开发没有独立的越江通道,这对浦西的交通造成了很大压力。如果崇明越江通道(东线)建成,则浦东经济将直接向苏中、苏北甚至更远地区辐射。
“当然,确实需要考虑,这些在建的和将建的大桥是否都十分必要,建设大桥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陈小鸿说,可能会有两种做法:一是规划落后了,就比如沪宁高速公路,当时觉得造四车道足够了,现在却不得不进行拓宽改造,这是对未来的车流量预测不够;二是规划超前了,一条通道还没有达到预期车流量,就匆匆忙忙上第二条通道。她的判断,这第二种情况,现在长三角地区并不是很严重,而且,交通规划应当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因为交通设施毕竟有一个建设周期,不能因为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车流量就说“建得太早了”。“比如当时建江阴长江大桥之前也有人担心车流量究竟会有多少,建成之后,车流量很快就上来了。”
什么叫“既有利于当前,又有利于长远”?
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黄强也认为,在建设长江大桥的问题上,目前的趋势还是比较正常的。他说,建设长江大桥,总的要求是,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有利于长远。他所说的“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有三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长江两岸的经济联系必然要加强,适当建设大桥十分必要,如果南北交往不便,就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说到这一点,他也举到了苏南苏北的例子来佐证。
“同时,造桥也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考虑到将来通航的需要。”他介绍,早在1994年,就有人提出,在考虑建设长江大桥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今后通航的需要,不能使大桥成为长江航道上的“瓶颈”。当年,交通部就制定了一个相关的办法,对建设大桥之前的论证和审批程序作了明确。该办法尤其是对大桥的净空尺寸予以明确,“应该说,上述办法出台以后。最近这些年建的长江大桥,净空基本都能够保证,为今后的航运发展预留了空间。”
“当前”与“长远”的第二层意思指的是建大桥与建隧道的问题。实际上,在“大桥”还是“隧道”两种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桥隧之争”。“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点特别想指出,”黄强说,“在建设越江通道的时候,应当要统筹考虑,大桥与隧道,二者要结合起来,宜桥则桥,宜隧则隧,二者各得其所。”
他介绍,一般而言,建大桥比建隧道要经济一些,当然,从其他一些考虑出发,建隧道也是必要的。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在一些官员眼中,往往大桥更气派更容易凸显政绩。黄强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但可能有一定道理。“大桥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一项工程,也是一道景观;隧道在下面,虽然作用与大桥差不多,但感觉似乎没有大桥那样显著。这方面可能需要引导。”
“当前”与“长远”的第三层意思指的是科学规划的问题。在与黄强的交流中,记者还听到一个概念:桥位资源,也就是适合建桥的地方。“实际上,这个资源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大桥的建设,这个资源越来越少。所以一定要科学规划,合理使用,不能浪费。比如,一个地区究竟有多大的通过量,桥要造多宽,是不是需要公铁合一,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一般而言,较少的桥位、较大的通过量,这是比较合理的。”
原来似乎有一种说法,一般大桥的间隔应在100公里左右。对此,黄强认为“不能简单化”,而是需要多方位考虑,比如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航不受影响等。他透露,交通部准备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审批办法,提高其等级,使其更有约束力。
关于大桥,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效益的问题。建一座大桥,投资那么大,成本能回收吗?这个问题固然需要考虑,但大桥的效益又不完全是这些。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说,交通建设有一个后续效应。拿长三角来说,上海和苏南发展很快,但就目前来看,其资源和生产要素比苏中、苏北要紧得多,很多产业需要调整和转移。向哪里转移?苏中、苏北的优势又如何发挥?就十分需要越江通道。再如,将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以后,宁波的发展一下子拓宽了,浙东经济也就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江、跨海通道非常必要,今后也还需要加快建设。”
《华东新闻》 (2004年11月24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