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报8月7日讯(记者尹玉涛)入夏以来,我省用电量屡创新高,几个城市闹起“电荒”,其中青岛、烟台、潍坊三城市被迫限电,省城日用电量也节节攀升,电网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但记者了解到,在当前用电紧张时期,省城的城建工程在节约电能方面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路灯应以需要为准
记者从济南市路灯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已经通车的经十路东段(燕山立交—八一立交)每天晚上7:00开始亮灯,次日早晨5:00熄灯,在10个小时的亮灯时间里,每个灯杆需要耗电10度左右,总共294棵灯杆一夜耗电在2900度左右。而在凌晨1:00—5:00的一段时间,经十路的车流量相对很少,但路灯的亮度却丝毫不减。像经十东路等其他主要干道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凌晨时分道路上见不到几辆车,而一眼望不到边的路灯却一直大亮着。
济南市市政设计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平衡电力紧张与亮化工程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以节能为主,照明应实事求是地从功能需要出发,主要通行道路不亮显然不行,需要照明的路段和时段必须照亮。但是,像经十路、经十东路在车辆行人稀少的时段,最好考虑熄灭一部分路灯,或通过控制灯泡来减少亮度,达到维持照明基本功能即可,否则在当前的用电紧张时期,如此亮灯确实让人心疼。
景观灯应以实用为本
比起经十路的路灯来,省城一些地方设置的景观灯耗电量更大,像护城河、泉城广场、槐苑广场等几大广场的不少照明灯价格不菲,一般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有些进口灯高达十几万元。这些构造繁琐的灯具如“葡萄串”,一亮起来便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可让这一大串灯泡亮起来,对能源和环境都将造成一定负荷。记者发现,为了装饰景观需要,省城一些没有行人又不是商业区的地方也安上了“葡萄串”,一个灯柱上最少要装几十个灯泡;有的街道晚上七八点就没有行人了,可是“葡萄串”整夜都是亮堂堂的,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对这种现象,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认为,装饰性灯光应符合“美”的功能,体现一种文化修养和文化氛围,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财力和资源状况,单纯追求气派必将破坏城市的和谐。亮化工程的关键是“度”的问题,对景观、装饰意义上的照明,必须把握合适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有很多空间不需要这样,如生活区,没人的地方,超越了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去“亮起来”的做法很不足取。所以,景观亮化应该坚持以实用为本,开启一些路灯照明即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也只需在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时开启。
城市建筑不应追求唯美
目前,省城一批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工程,玻璃幕墙被大量采用,虽然造型够美了,但炎热时节烈日直晒,为提供一片阴凉,建筑物内的空调需要耗费比普通建筑更多的电能。大量“唯美”的玻璃幕墙建筑的使用,势必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热岛效应”。
日前,同济大学教授徐吉浣发表文章指出:“《建筑法》规定我国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美观,而现在有的地方实际上是美观第一,经济第二,实用第三。”法律规定的建筑方针不应被颠倒,但唯美的建筑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因为形象好看。因此,徐吉浣呼吁设计师们研究一下:“城市建筑应当怎么体现科学发展观?”
徐吉浣说:“唯美就是只强调建筑物外观造型的新奇、美观,而不考虑城市为这外观的新奇、美观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尤其在当前用电紧张的炎热时期,节约电能应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她分析说,一个城市盛夏的高峰用电量与春秋天的高峰用电量的季节差额,基本上就是建筑物的空调用电。设想一下,如果建筑物能提高50%的节能效率,几百万千瓦的电能就可以“省”出来,城市的用电缺口将会获得极大弥补。
摘自:大众网-生活日报 2004年08月08日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