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高校打造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思考

来源:   时间:2004-07-12  浏览:
从百万年薪聘院长到公开设擂招校长,从引进创新人才到聚焦“海归”学者,如今在上海高校,这样的消息层出不穷,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广、人才引进的层次越来越高。随着日前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上海各高校也将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过程中破除条条框框,闯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全球招聘“引”进人才

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复几何及相关数学理论国际会议、亚太地区信息系统学术会议……这个暑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十分活跃,这些学术界的盛会成为高校里的一道风景线。

比这些学术交流更热的是高校人才的引进。去年6月,复旦大学通过全球公开招聘的方式,聘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金力教授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复旦期望通过引进“大师”吸引“团队”。在金力教授三年的任期内,根据双方协议,他要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中就包括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教师和优秀留学生,组建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与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院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一个各方面都具有世界水准的生命科学学院等。

这些“义务”在金力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他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人,经费就能跟上;人和经费都到位了,科研平台就能建设起来;有了平台,科研就能开展起来。所以他把自己上任后的工作重点确定为:为复旦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在新的学科上发展优势,争取实现重大突破。每次回国,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学生、同事交流国外生命科学界的最新知识和动态。

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学科发展,正成为当前上海高校学科发展、打造创造性人才梯队的“点金棒”。同济大学万钢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推出了我国首辆燃料电池轿车;上海二医大盛慧珍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的方法,成功培植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每个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而这些学科带头人大多是上海高校近年引进的海内外科技精英。

进出流动“逼”出人才

“高校要发展,必须打破人才制约‘瓶颈’。”今年初在重庆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四次会上,教育部长周济谈到,高校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他说,我国高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一般为10-12:1左右,而我国重点大学的师生比却只与欧美国家的社区大学相当;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我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而美国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85%。

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打造一流的学科,拥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高水平人才显然是实现该目标的“重中之重”,打造人才高地也就成为上海高校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沪上不少高校实行了聘任制,以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环境。

今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就摆出“擂台”,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副校长”一职,其选人用人的魄力和眼界让人眼前一亮。打开校门引进人才,让“校内外”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既逼校内人才迅速提升,也改变了过去“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局面。复旦大学去年向全球招聘的两位院长虽然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但他们在引进前都已长期与复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已经算是半个复旦人了。复旦校方强调,该校200个职位实行全球招聘,不是要让优秀的校外人才挤走校内的教师,而是要促进校内教师水平的提高。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去年率先实现了年薪制,无论是“海归派”还是“土博士”,只要能够达到学院制订的目标,就拿同样的年薪,实践一年以来效果显著。

激发挑战“推”出人才

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明年将首次移师上海举行。这一旨在推动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竞赛活动,一直得到沪上大学生的青睐,复旦大学则是全国第一所三次夺得“挑战杯”的高校。

科技创新,已成为上海高校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才的关键词之一。从1999年起,复旦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行动支持计划”,由学校行政拨款100万,分三年投入到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接下来的新三年又增加投入150万,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创热情。

与科技创新相比,创业赢得了更多大学生的响应。同济大学2003届MBA毕业生陈洪涛放弃年薪10多万元的工作,主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云南思茅孟连县勐马镇镇长助理,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勐马镇橡胶公司与深圳中航集团牵线搭桥,做成了数百万元的生意,实现了互赢的良好局面。上海交大2003年管理学硕士毕业生余润创办了第一家由创业基金扶持的大学生企业,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公司各项业务蒸蒸日上,在行业内取得了领先水平。

摘自:文汇报 2004-07-1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