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滇西山城里的“同济”故事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7-23  浏览:

      随着揭牌幕布的徐徐拉开,由我校给予场地、租金以及销售支持的云龙高原农特产品展销中心(上海)在彰武路81号,同济大学迎宾馆门前的店面正式开业,标志着同济大学对口帮扶云龙县的又一举措落地开花。

云龙与同济

       云龙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最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总面积4400.95平方千米,其中90%以上为山地,总人口约20万,共有白、汉、彝、傈僳、苗、回、傣、阿昌等20多种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到70%以上。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们世代生活在高山峡谷之中,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但由于地处边疆、产业基础薄弱以及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制约了当地的生产和发展,云龙仍是国家级贫困县,许多群众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云龙
县城

      201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济大学等16所直属高校到滇西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定点扶贫的工作要求,这座滇西小山城迎来了一张张属于同济的新面孔。5年间,虽相隔2800多公里,一段属于同济大学对口帮扶云龙的“同济故事”已韵开了笔墨。

扎根中国大地,践行使命与责任
      2013年4月23日,学校召开专题办公会,研究定点扶贫云龙工作。会间决定,成立同济大学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由对校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充分发挥我校挂职云龙县干部的纽带作用实时对接当地需求。
      2014年8月,时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率队到云龙县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县校双方签订了《同济大学云龙县定点扶贫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涉及涉教育、医疗、城乡规划编制、人才、农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强化了扶贫工作的计划性、规划性和系统性。
周祖翼
      2015年8月,时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专程赴云龙考察调研,并这样说道:“定点帮扶云龙,不仅是党和国家交给同济大学的政治任务,更是同济大学扎根中国大地,‘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期间,双方又签署了2015-2016扶贫重点工作备忘录,明确年度扶贫工作重点。
杨贤金
     有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滇西山城里的“同济”故事正在逐章上演。

扶贫先扶智,教育帮扶方兴未艾

      在城市里,6到11岁往往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候。而在大山深处的童年却又是另一幅模样:因学校条件所限,孩子们的桌椅板凳破损严重,很多孩子不得不用砖头做板凳,用木板撑起来做课桌,原本欢乐的上课场景,却是孩子们拥挤在几间不足五平米的教室里,简陋的桌椅,破旧的黑板和一双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春去秋来,孩子们就在这样环境里,看见并感受着我们生活的世界,过着属于自己的童年。
      2014年,我校团委在云龙县团结乡初级中学设立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点,2016年又在云龙县长新乡设立支教点。
支教1
      “哥哥,我想要一张新课桌。”学生们一句怯生生的请求,让我校在云龙县团结乡初级中学支教团的学生心酸不已。随后,支教团迅速发起了“圆梦云龙爱心计划”,共募得善款55000余元,为团结中学购买了150套全新课桌椅,替换了已经使用了三代人五十年以上的老旧桌椅,还为计算机教室添置了一台教师机和6台学生机。
支教2
     3年间,在三批共12名支教学生的努力和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共开展“圆梦云龙爱心计划”、“一对一”爱心助学等10余项助学项目,共为云龙县内筹集助学物资98万元,各类助学金78万元。
       在通往云龙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副醒目的标语镌刻在我校支教点云龙县团结乡初级中学的墙壁:“同舟共济,团结一心”。一字一句,传递着同济大学对于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们爱的承诺。






发挥学科优势,把脉云龙发展规划
      云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贫困、偏远“四位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同时由于其整个县城没有详细的规划,更大大的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在和当地党委政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利用自身城市规划方面的优势资源,决定从编制规划入手,帮助当地明确发展重点,统一干部群众发展思路,助力地区发展。
      2013年,在学校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同济规划院成立了定点扶贫滇西工作小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统筹全面工作,协调教职员工、研究生参与到云龙的规划工作。仅2014年内,夏南凯、张尚武等专家多次奔赴云龙第一线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技术人员更是在当地驻扎近百余天。2015年,学校进一步加大编制规划帮扶力度,并免收县城和漕涧镇2项规划项目合同费用310万元。
建设1
      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2016年,城市规划院又与云龙县签署了9个规划编制项目的合同,并为当地减免费用210万元,至此共累计减免金额超过500万元。
      同时,在覆盖云龙县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在规划方面辐射到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共与大理州签署了25项合作协议,支持包括城乡统筹、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三个重点领域。
      同济大学规划院的各项规划成果不仅获得了州、县两级的高度好评,更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2014年,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由于在定点帮扶云龙县规划中的突出表现,荣获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扶贫优秀集体称号。
建设2
开展医疗扶贫,同舟共济温暖人心
     2015年1月底,来自云龙县10岁的小军正欢欢喜喜的坐在病床边,身旁的父母也一脸笑容,再过两天,他就可以回家了。月初,刚来到上海的小军还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通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治疗,他已经可以和普通小朋友一样,正常学习生活了。
医疗1
      “家里也就是靠种植马铃薯来过活,一年到头也没啥钱,为了小军的病,最远也只敢去大理州的医院瞧病,这次多亏了同济大学和东方医院的帮助,才能来上海接受免费的医治,看到儿子术后恢复的很好,全家真的很感激同济的救命恩人!”小军的母亲说着,把云龙的土特产一个劲的往主治医师的手里塞。
      自2014年与云龙县人民医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东方医院逐年落实工作计划,承诺从2014-2020年间每年在当举办地同济医疗周活动,开展义诊、查房、讲座、手术示范等活动,并接受云龙县人民医院医生来上海培训。到目前为止,共8批100名专家奔赴云龙,接诊2000余人次,开展专题讲座40余场,手术演示90余场,教学查房300余例,疑难病例讨论30余例,学校附属医院共接收云龙县医院20人到沪进行驻院学习。



上海市场里的云龙热销品
       云龙特色山鸡——云凤山鸡以其肉质鲜美,无人工饲料喂养而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但是由于养殖地属于山区贫困彝族聚居乡镇,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让大山里的好东西遭遇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我校赴云龙县挂职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萌生了借助上海市与云南省合作的“云品入沪”项目平台,把云凤山鸡带入上海市场的想法。通过同济大学多方协调努力,云凤山鸡顺利进入了“2015年上海国际食品展”,并获得大众评委的一致好评,展会期间便收获了2万只的订单。
鸡

      “通过‘云品入沪’,我们合作社饲养的山鸡得到了上海市民的认可,年前供给了上海1000多只,效益相当好。”谈到“云品入沪”给云龙山鸡养殖带来的效益,云龙县云凤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宝云充满信心:“借助这样的机会,我们想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在今年之内将合作社内纳入的养殖户扩展到100户左右,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
      2015年,在同济大学的牵线搭桥下,曾经登上《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的云龙诺邓火腿也成功撬开了上海市场的大门: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都市菜园生活馆成功对接落地;紧接着又借助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的契机把云龙的系列高原特色农产品带入了上海市场。现在,在上海金沙江路的“云品”中心内,原来的无人问津云龙土特产一下子成了城市里的热销品,深受沪上市民喜爱。
      2016年,同济大学通过校工会采购职工福利的形式,集中收购云龙县天池村优质泡核桃7.5吨,为村内创收三十余万元,直接帮助村内5户贫困户脱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有着同济背景的云龙热销品走进大城市,变为云龙老百姓鼓鼓腰包里的钞票。

云龙山城里的同济人,和他们未完待续的故事

      “谢谢你哟,小郑书记。你联系卖出的核桃,可给我们家解决大问题。原来卖不出的核桃,没想到今年一下子跑到大上海去了。”一位云龙县天池村的老乡,点着到手的钞票,咧着嘴笑着跟我校在云龙县天池村挂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郑彧豪说到,“今年我又再努把力,照这样卖,说不定明年就能把车给买了。”除了帮助村民卖核桃,挂职担任云龙县诺邓镇天池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郑彧豪在资金筹措、智力扶贫、村域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还做了大量的工作。

书记1
      2012年至今,学校先后派出袁华、陈平、运迪、李瑞杰和陈长等同志到云龙县挂职任副县长,各位老师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开展干部培训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开拓附属医院和云龙县医院间的医疗帮扶、开设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举办“同济云龙大讲坛”、助力云龙县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县内交通网的规划发展等;同时,积极对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雨润计划”为云龙县16所村级小学安排19个建设项目;更有同志动员家属资源,联系上海航空公司进行爱心捐赠和助学支教等。目前,我校共累计有400余位师生赴当地开展帮扶支援工作。




      从高校到基层,既是一场历练,也是一份重托。云龙山城里同济人走遍了云龙的山山岭岭和村村寨寨,真情投入,牵线塔桥,确立了系列帮扶项目,为云龙的脱贫攻坚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云龙山城里的同济人用自己的青春奉献和热血驻守为“同舟共济”赋予了属于对口帮扶背景下新的含义。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5年前栽下树苗,现在有了挺拔的模样,云龙县的发展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而滇西山城里的“同济”故事仍未完待续。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