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崇明专项十年实施下来,崇明生态岛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校崇明中心工作人员点赞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前不久上海市发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崇明要形成现代化生态岛基本框架,水体、植被、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品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30%,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力争达到95%左右;发展绿色交通,建设兼顾通勤和景观体验功能的轨道交通崇明线,深入开展沪崇西复合通道前期研究。“同济将在这一规划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济承担崇明岛生态岛项目,城镇规划、水和土壤是重点
崇明作为上海的花园和绿肺,新世纪以来逐渐受到上海市的重视。世纪之初,崇明岛的情况并不乐观,河道、土壤环境污染,农村业态十分落后。2003年,上海市科委组织专家上岛调研,专家一致认为,水是崇明发展的命脉,也是崇明岛开发的独特的自然优势,然而,近20年来在“重工程建设,轻资源保护”的影响下,崇明的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清土净,是生态岛最基本的标准,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是基本遵循,随后,我校赵建夫、李建华、尹海龙、王磊等专家陆续申请了水土环境、生态镇等市科委诸多课题,为改善崇明岛水土环境贡献同济人的力量。
“沟渠内的芦苇和狭叶香蒲要全体保留,这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对修复、重建水生态大有好处。” 我校环境学院李建华教授介绍。目前,他正在崇明岛前卫村科技示范园的中心湖里展开生态修复工作,这是他“水资源保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的研究内容。据悉,2005年以来,专门从事河道护坡研究的李建华教授先后主持或参与的崇明岛课题近十项,其中包括崇明岛水资源保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崇明岛域水环境演变规律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崇明典型环岛运河河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崇明瀛东村中心河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低碳型河道构建技术研究与标准编制、崇明生态河道生态材料适用性、河道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等,课题始终围绕一个“水”字做文章,形成了一系列以生态方法为主导的河道中和整治技术。
不仅李建华,同济学者盯着“水”的还有张海平,他的水系生态设计课题同样着眼于用生态的方法解决水环境问题;王荣昌研究的是河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示范,褚华强的研究对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置,其它同济学者分别开展农业生产产生的水资源和废弃物资资源化利用、九段沙水体土壤储碳能力、河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等研究。截至目前我校承担的崇明水项目达到15项。李建华等专家提出,随着世界级生态岛的深入推进,岛上的南、北横引河,加上东西向的河渠沟汊每条都得单独施策加以治理。
据了解,我校还承担了多个土壤土地空间课题,崇明岛的绿地景观如何操作,湿地景观如何规划,土壤污染了如何处理,农村面源污染如何施策,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耕地资源等等都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内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崇明岛的水土已经大变样,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态崇明岛模样初具。
生态岛的道路如何建?
1400余平方公里的生态岛上生活着近70万的户籍人口,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得与生态岛的建设目标相适应。以行为例,生态岛上如何出行?当然不能像上海及周边地区那样,这里得格外注意环境承载能力。我校交通学院孙立军教授团队2004年就在前卫村展开生态岛路研究,“生态道路含有降噪铺面、路表径流生态循环系统、清洁照明三项技术,十几年运行下来效果良好。”孙立军介绍,道路网络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分割、干扰、破坏、污染等负面影响。我们借着崇明岛生态开发的契机,进行生态型道路的建设试验,意义重大。
据悉,孙立军团队研发的路面降噪技术不同以往,项目利用对废旧轮胎材料的再生利用,成功研制了降噪铺面核心技术——降噪改性沥青。所谓降噪改性沥青,即是在传统沥青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橡胶颗粒,用来铺设路面。“这种毫米级的橡胶颗粒全部来自废旧轮胎等橡胶制品。”孙立军介绍,用于铺设前卫村的示范道路表明,这种沥青能降低行车噪声3-5分贝;不仅如此,这种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路面还可以有效抑制冰冻结,加速冰层融化,可大大减少路面的盐渍损害,很好地延长路面寿命,顺便还减少了废旧材料的二次污染。孙立军介绍,此项技术线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应用了。
孙立军说,崇明岛上的道路两侧都安排了排水沟。沟渠从下往上,放置了污泥吸附过滤层及带状渗水层,这样水流进入沟渠后,经过过滤层的截留和生物降解处理,水就可以用来喷淋路边行道树,并通过浅沟渗渠渗透等发挥细润灌溉作用,一举多得;再者,道路清洁照明系统,利用的是太阳能和风能现场发电。据了解,该团队随后又研制了一种能够分解汽车尾气的路面材料,并在工程中进行了成功测试。
生态岛生产生活上台阶,规划规则先行
生态岛上居民很多,他们生活生产品质当然得不断提升,这一过程中设计规划不能缺席。于是我校郑时龄院士领衔编制了《生态镇建设技术导则》及《生态镇建设技术总则》,吴志强教授主持了《土地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导则》,能源专家龙惟定教授主持编写了《可持续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导则》,陈易教授主持了《崇明岛传统建筑风貌建筑设计技术研究》,戴晓晖主持编写了《陈家镇智慧社区发展规划》等等。
“按照规划,陈家镇要率先成为崇明岛的低碳生态示范城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晓晖博士介绍。何谓生态镇?许多所谓的绿色生态社区仅仅是生态技术(如中水回用、中空低辐射玻璃、保温墙体、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堆砌。本课题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生态理念与技术应用于规划,形成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我们遵循陈家镇至东滩地区由人工环境向自然环境逐步过渡的“圈层式”变化特点,规划自西向东分为生态城镇发展区、生态安全协调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中,东滩国家级鸟类保护区,又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戴晓晖将陈家镇区总体规划为“四片穿插,Y 型组合”的格局。“按照建设空间人性化、生物多样化、碳汇能力强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目标,规划总体形成了‘一轴一带、三心五廊’的绿色开放空间格局。”戴晓晖介绍,“一轴”指东西向贯穿镇区中央的景观轴线;“一带”指南侧、东侧和北侧大堤沿线的环岛沿海防护林带;“三心”指位于中央景观轴线上的三片大型自然开放空间,分别为郊野森林、中央景观湖泊和东滩湿地公园;“五廊”指在镇区各组团之间及与外围功能区之间设5 条生态绿廊,形成鸟类、鱼类、爬虫等野生动物迁移的通道及栖息、觅食和繁衍的场所,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戴晓晖以崇明岛陈家镇为对象申请了多项课题,其中包括《上海陈家镇总体规划》《上海崇明陈家镇总体规划修改(2009-2020)》《陈家镇智慧社区发展规划》《上海陈家镇国际实验生态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生态陈家镇科技支撑系统技术研究”等。戴晓晖说,陈家镇的产业以生态休闲产业为主导,以会议商务、科教研发为支柱,在此基础上逐渐营构产业体系。镇域空间上,按照“职住均衡”的原则,结合组团功能结构,均衡布局产业与居住用地;道路交通规划力图建构“分层衔接、慢行友好、公交优先、高效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
“陈家镇在锻造二十一世纪的低碳生态镇的同时,也应该被打造成一个智能宜居城镇。”戴晓晖说,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循环化、智能化都是必选项。其中包括以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智能电网建设,以“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智慧社区和智慧城镇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等。
据悉,我校在最近十余年的时间里,各学科专家一起发力,承担了崇明岛项目课题超过47项,内容涉及水、湿地、土壤、道路,生态农业、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生态景观、沼气资源化等方方面面。前不久,校长钟志华带队赴崇明签署《同济大学—崇明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一轮服务生态岛建设大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