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百十土木,继志图新!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4-11-09  浏览:

它是同济大学一张闪光的名片、亮眼的金字招牌;

百年弦歌不辍,数万名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出,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放眼祖国大地,广厦矗立、长虹卧波、隧道畅通、路网密织、生态修复……处处都有它的“硬核”科技支撑;

……    

1914年11月至2024年11月,

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走过辉煌的110年。

始终服务国家重大建设需求,始终以培育国之栋梁为己任,始终立于中国土木工程教育改革的潮头,一年年春华秋实,一树树桃李芬芳。百余年栉风沐雨,“同济土木”扎深根、开繁花、结硕果,沐浴新风绽新芽,在守正固本中擘画发展新蓝图,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回望来时径,一路繁花

一张张照片,生动呈现了同济土木系科的发展成就和土木人的爱国奋斗印迹。在一幅幅展板前驻足,重温辉煌历程,心头涌起的是由衷的自豪和专业自信。本周二(11月5日),“百十土木 继志图新”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发展风采展在四平路校区衷和楼揭幕,展览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共同筹办。

深耕教苑,为国育才,持续引领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同济土木人不负使命,在卓越土木工程人才自主培养道路上开拓前行,成绩斐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土建类专业转向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到着眼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再到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系统实践,一项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彰显着同济土木的教育初心和责任担当。

科研攻坚不止步,打造土木工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土木系科坚持“四个面向”,推进有组织科研,原创成果持续涌现。近10年来,土木系科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18项。这些创新突破为国家重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国有需,我必应!身为国家队,我们不上谁上!”同济土木人当仁不让,为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全程护航。看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嫦娥系列探月工程、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起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智能跑道……“同济印记”分外鲜亮。

在多个国际学科榜单上数年稳居榜首,一流学科背后,有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坚实支撑。土木系科成立以来,已从这里走出了4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年来,一批教授或当选国外外籍院士,或在国际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要职,或获国际重要学术荣誉,世界土木学界响起越来越多中国的声音。

发力新赛道,气象一新

发布首个“知识大模型”——CivilGPT,向数智赋能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迈出重要一步;成立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研究院,聚焦电网、风电、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成立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推动智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联手建筑、经济与管理等学科成立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为赋能铁路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今年5月,在同济大学建校117周年之际,一套全新的组合拳推出,令人瞩目。这是土木系科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变局,朝着“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大踏步迈进的一个缩影。昨天,“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发布,致力于为教育、出行者、交通部门及企业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服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同济土木系科应时代之变、时代之需,向新而行,开辟学科发展新赛道,奋楫再扬帆,开启新的远征。

“人工智能+”,为土木系科发展注入强劲“智慧动能”。2018年,学校率先在全国获批首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培养兼具土木工程和智能科学素养的交叉创新人才,为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教师团队在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慧工地、智能防灾、智能运维等领域持续攻坚,在共性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不断获突破。在不久前举办的第24届工博会上,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均是数智化赋能的结晶,其中一项获高校展区奖。

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中勇担重任,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和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智能交通创新人才培养、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等七大试点任务,成果不断刷新。

“土木系科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学校其它学科转型升级带来了启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说。

扬帆再出征,继志图新

传统学科如何能在变局中奋力突围、勇立潮头、行稳致远?如何带领中国土木工程走向世界?面对时代之问,同济土木系科正在积极探寻改革创新之路。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土木系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基础设施从增量建设转入存量更新,土木系科从原来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转向关注“低碳·智能·韧性”方向发展,更加着力于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努力为人类构筑更为广阔和美好的家园。思考谋划如何做好“大交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辆载运、高速磁浮、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在铁路、公路、航空和磁浮综合交通领域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3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复成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肩负起新的重要使命任务。聚焦“全寿命防灾、多灾害防治、智能减灾、韧性提升”等重大方向,着力打造土木工程防灾安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实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技的国际引领。2022年,获批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有组织科研,为我国高速磁浮技术持续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再升级,以“数智化”夯实“共性基础”,以“融合化”加强“个性发展”,以“绿色化”贯穿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超学科系统工程师。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际化迈出新步伐。携手全球顶尖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和非学位交流合作,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打造人工智能赋能土木系科的学术共同体。

“站在110年的新起点,我们希望土木系科不负众望,守正创新,继续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继续挺膺担当,续写辉煌,引领我国土木工程教育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说。         

(文/黄艾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