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与的南海深拖磁测科考任务日前完成,从而可以重新认识南海扩张的历史、次序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更好地去解决南海演化的时代以及结构等关键科学问题。
为了研究南海扩张历史和过程,同济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下的“高分辨率磁异常测量研究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及洋壳磁性层结构与演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该项目2010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资助,是在我校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中科院南海所孙珍研究员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徐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组织下开展的。
海上资料采集工作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于2012年10月13日-11月5日、2013年3月22日-4月8日先后两次完成。以深拖磁测为主要调查手段,采集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数据,其中西南次海盆测线220公里,中央次海盆为1000公里,测线完整跨越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上分布的主要磁条带。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全体科考队员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克服了设备仪器故障、恶劣海况和高难度深海作业等困难,在水深超过4000米深海海盆中,将拖体保持在近海底300-500米高度上进行连续测量,有效保证了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深拖磁测过程中采用了综合导航定位、水下定位、回声测深、海洋重力和综合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其中的综合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包含了五套地磁观测技术:双拖鱼组合的磁力梯度测量技术、船载三分量磁通门测量技术、深拖动态激发质子旋进磁力测量技术、深海型三分量磁组构磁测技术和海底地磁日变观测技术,其磁测信息量远超于常规的海洋磁测信息。徐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面负责海上资料采集工作,我校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南海所均派科研人员参加了海上调查工作。林间教授到海洋六号船上指导和商讨海上资料采集的技术与方法。李春峰教授和孙珍研究员为海上资料采集的实施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