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同济大学逸夫楼讲演厅里300多位师生济济一堂,大家怀着崇敬和喜悦的心情庆贺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诞辰九十周年。看到李校长那健朗的身躯、敏锐的思维、充满智慧的眼神,大家无不感到欣喜。特别是李校长“过去是度日如年,如今是度年如日”的一席话,博得满堂喝彩。李校长把一周七天比作为七年,展望了上海未来七年的发展愿景,生动地描绘了上海美好的未来,听者为之鼓舞。与会者共同的心愿:十年后再聚一堂,庆贺李校长百年华诞。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一次偶然的风寒侵袭,把李校长健朗的身躯击倒了,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告别人世。噩耗传来,同济师生无不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
李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缅怀李校长对我国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方面的贡献,令人敬仰。李校长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同济学子的楷模。李校长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也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者。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许多高校纷纷设立分校。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在与同济大学一路之隔的赤峰路上设了同济分校(后更名为上海市城市建设学院)。对于这种一路之隔重复设置学科雷同的高校,李校长认为布局极不合理,特别是在办学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更不合时宜。李校长当时授意我起草一份内参,呼吁改变这种高校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内参写好后送文汇报,以期引起高层的重视。
到了1995年春节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专程来上海拜访李校长。当时我和高廷耀校长闻讯后立即赶赴李校长家中,迎候李副总理,并聆听李副总理和李校长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谈话。李校长向李副总理反映,高校办学经费短缺,学校面临诸多困难,而高校同类学科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李副总理同意李校长的意见,并以商榷的口气对李校长说,全国现有2300所左右的高校,如果合并掉一半,国家投入每所学校的办学经费不是可以翻一番了吗?!这次谈话,预示着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已在酝酿之中。不久以后,这场改革和调整便拉开了序幕。同济大学也积极投入了这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潮流之中。1995年6月,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大学。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专业部属高校纷纷被下放到地方政府管理。此时,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的同志又不约而同地萌发了新的合作愿望。特别是以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为代表的两校老领导,审时度势,及时发出了两校合并的倡仪。而上级领导又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果断决策,使同济大学与铁道大学于2000年4月得以顺利合并,建立了一所新的、学科更齐全的同济大学,也实现了李校长多年来想在同济大学恢复医学学科的夙愿。
由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部属高校,也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交大与复旦率先由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实现共建,这是增加地方政府对部属高校投入,部属高校立足地方,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这对同济大学未来的发展改革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同济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的一道坎,必须力争。当时教育部(国家教委)主要负责人考虑上海第二批共建的高校是上海医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不在计划之列。面对这一难题,校领导想尽各种办法争取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建。在那次李岚清副总理访问李校长时,李校长抓住机遇向李副总理汇报了同济大学对上海地方建设所作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李副总理的肯定。李副总理说,同济大学对上海地方建设作的贡献是很大的,上海市政府应该与教育部共建同济大学。李副总理的谈话是对同济大学的极大支持,我与高廷耀校长受到极大鼓舞。回校后我立即起草了一份同济简报,把李副总理与李校长的谈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上海市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同济大学的指示精神及时地反映给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后经学校领导,特别是吴启迪校长的多方努力,终于在1995年实现了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对同济大学的共建。这对同济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又增添了一颗砝码。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项内容是民主推举校长。以往高校校长的产生,主要是由教育部党组成员深入学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严格的筛选、考核,确定人选后由教育部任命的。1994年下半年,教育部推出了民主推举高校校长的改革试点工作,把校长选拔的责任落到了学校党委的肩上。当时同济大学领导班子正面临换届,经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商讨一致,同济大学向教育部提出了民主推举校长的试点申请,并于1994年底开始了民主推举校长的工作。李校长对民主推举校长一事特别关心。在遴选校长条件方面,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健康状况等条件外,李校长特别提出要注意选拔具有外语水平的人才。李校长认为,作为国家重点高校,是一所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学校,校长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样在对外交流的场合就会主动去接近外宾,否则会避而远之。在整个推举校长过程中,李校长也时时关心工作的进展。当时李校长正好去南方公出,但他几乎每天都与学校电话联系,了解推举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 经过全校各方面的努力,民主推举校长联席会议成员一致推举年仅47岁的吴启迪教授出任校长。民主推举校长的成功,扩大了同济大学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提升了同济大学在国内的地位。吴启迪校长不负众望,也没有辜负老校长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同济大学的改革发展业绩卓著,同济大学在那个年代开始起飞。2003年吴启迪校长被教育部选拔为副部长。记得在吴启迪去北京教育部赴任前夕的一次聚会上,李校长自豪地说:上海其它知名高校没有向教育部输送副部长的先例,同济大学向教育部送了一位副部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李校长就走上了同济大学的校级领导岗位。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中,每当同济大学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刻,总是李校长点拨方向,引领同济大学前进。这一切都铭记在同济人的心坎里,永志不忘。
斯人已去,风范长留。李校长亲自倡导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将永远激励一代代同济人为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断拼博向前!
(作者为同济大学研究员,1991–2000年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