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人人成“状元”既没必要也不可能

来源:   时间:2017-06-25  浏览:

钟焦平

据说高考后“状元笔记”成了网上的热卖品,一家民间机构还发布了“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挖掘什么样的家庭最容易出高考“状元”云云。多年来,虽然教育部门反复强调不要过度关注和炒作高考“状元”,但“状元热”似乎依然难以降温。

“状元热”难以降温,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门虽然不向社会发布“状元”名单,但一些媒体和公众寻找“状元”的热情很难阻止,况且“状元”桂冠有多个层级,如省级、市县区级以及校级等,于是总会有人把大大小小的“状元”给挖出来。特别是在个别教育政绩观念扭曲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借高考“状元”自我宣传。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状元”炒作裹挟着民间对教育的种种感性认知,更是获得了一个新的平台,给人越来越热的感觉。

重要考试中的“状元”当然是优秀的学子,我们反对炒作“状元”,并不是否定这些学生的优秀,而是说对“状元”的过度关注和过高评价,无论对“状元”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未必是好事。作为学生个人来说,“状元”固然可以成为榜样,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激励孩子的,但无论对于社会需求还是对于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来说,人人都以“状元”的模式和标准来自我塑造,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炒作者把“状元”视为同龄人中的“成功人士”,无异于把大多数同龄人视为挫败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在我们越来越强调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今天,以“状元热”为标志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缺乏对改进教育现状和改革教育未来的基本宽容度。

值得注意的是,对“状元”的炒作,已经不仅仅是教育话题,而是一个社会话题,其中掺杂着复杂的市场和商业利益需求。现在就连一些保健品营销也常拿“状元”说事儿,最典型的是诸多教育培训机构,如果在报过班补过课的学生里面出了个“状元”,哪怕只是一个学校的“状元”,也会大张旗鼓地在自家门楣上张挂横幅广而告之,借“状元”之名招揽生意以图做大做强。有的地方培训机构多如牛毛声势浩大,再加上“考试经济”不乏忽悠的商业宣传,汇成一股不小的炒作力量。

需要提醒的是,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考试而已,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个人的一次经历;从长远看,并不必然决定一个人的全部未来。过度的关注和过高的吹捧,很可能会把一次考试的结果,强化为一种虚幻的“状元身份”,这不利于年轻人更加理性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甚至可能对年轻人未来适应复杂环境造成某种无形障碍。无论是“状元”还是家长,都有必要保持一份清醒,对这种炒作,该拒绝就要拒绝。

“状元”都是优秀学子,但社会并不需要人人都成“状元”。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从社会需求这个最大公约数来说,不管高考成绩如何,不管考入哪个类型和层级的高校,甚至哪怕是落了榜,只要能成长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就应该和“状元”一样赢得尊重。

过度关注“状元”,反映出一般性社会评价中常见的偏颇,但作为媒体,还是要从最大公约数出发,越是有人热炒“状元”,越要不断向舆论场注入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引导人们更加适应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现实,适应教育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大趋势,倡导人人成才、多样化成长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教育自信。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6/23/content_481278.htm?div=-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