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拿什么感谢你,我的母校

来源:   时间:2015-03-27  浏览:

编者按:

近日有网帖称,辽宁盘锦高级中学收取高三年级组学生100元“感恩母校钱”。该校负责人表示:“感恩母校钱”系学生的私自行为,目前已全部退回。然而,“感恩母校钱”引发的舆论关注并不因学校回应而减退,反而引发了学生要不要感恩母校,用什么感恩母校,学校如何引导等话题的热议。本期话题就此进行探讨。

感恩母校用情不用钱

■铁铮

学校也好、老师也罢,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包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等,不但无可厚非,也是教育应有之义。但用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显然偏离了感恩的轨道。

小草之所以感恩阳光、感恩雨露、感恩大地,皆因为阳光的哺育、雨露的滋润、大地的支撑。人也是如此。是否懂得感恩是人的基本素质的体现,但这种感恩首先是因为别人给予的恩惠深深地感动了自己。不久前,莫振高校长辞世后花圈卖断货,就连远在上海的学生都赶回去送他最后一程。莫校长之所以深受学生爱戴,是因为他资助上万名贫困娃上了大学。因此,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历练、更多的空间。这是学生感恩母校、感恩师长的基础。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即便学生们真的交了100元感恩钱,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老大不痛快,进而对母校产生反感。

感恩一词是否舶来品另当别论,对于他人的帮助表示感激、给予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样,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也是一种美德。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学校,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对他人感恩,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帮人不计回报。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不宜在学生中直接倡导感恩母校、感恩师长。即便学生们想自发表达感恩之情,校方也应积极引导,使其转化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转化为更加努力学习、实践的实际行动。

说到底,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感恩是不可以量化的,更不可能用钱来衡量。对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而言,用钱来表达更是不合适的。作为学校,不但不能以任何名义号召和接受学生的捐款,还应该引导他们勤俭从事,力避借毕业之机请客送礼、铺张浪费。

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来寄托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呢?我以为有几点特别重要。第一是自发性。不管是何种方式、哪种方法,一定是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的选择,不能有任何强迫。二是多样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他们的条件各异、想法不一、兴趣不同。所以不能搞一刀切,追求轰动效应,更不能扯上政绩工程。三是永久性。要尽量让学生把对母校的情感延续下去,使其瞬间的感动变为成长的永久动力。

其实,只要认识到位、思路对头,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在校园里种棵树,让感恩之情和小树一起成长;给教学、管理提点意见和建议,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学校、老师、同学创作一首歌,写几句诗,留下段视频……这样既表达了学生的情感,也没有花太多的钱,对学校的发展也有利。还想补充的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毕业的时间越久,感情也会更深。学校不能把学生送走了事,而要重视做好校友的工作。校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保护学生感恩的情感温度

■三九木

学生在毕业之际凑钱为母校购买纪念品的传统早已有之。在很多校园,都不难发现诸如“正冠镜”或是小型雕塑等纪念品,上面写着“XX届毕业生留念“的字样。但此次事件中,真正刺眼的是图片中“感恩母校钱”的赤裸名目和“100元”的收取费用。

我们可以接受关于此次事件系学生自发的解释,但即便不是校方所为,也和学校引导、教育不当有关,校方理应深思。

首先,学校应该弄清到底谁是毕业之际感恩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校三年苦读,老师和校方付出良多,学生临走收取费用为母校购买纪念品本也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收多少钱、谁来收、如何花费并不应是学校解决的问题,而属于感恩的主体方——学生。消息被报道之后,校方表示已经退钱。这说明在此次事件中,钱最终还是到了学校手里。往深了说,一些办学者认为学校对学生有恩,理应得到回报,不自觉地扮演了施恩者的角色。可是,感恩之心如非自觉自愿,只能变得空具形式而毫无实质。再有,学校应该明白,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教育者应多鼓励学生用情感方式送给老师、母校祝福,真正让学生实现个人情感的升华,进一步融洽毕业生和母校的关系。

其次,学校应该弄清此次事件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给予回报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恩之情源自人内心善良的部分,需要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体力行、潜移默化,让学生切身体会感恩这一正面能量,从而树立这一高尚品质。如果等到临近毕业,用一种收费的简单方式来感恩,已经为时过晚,不仅不可能唤醒学生的感恩自觉,反而会使本来美好的一件事情变成一场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情感亵渎。形式化的道德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感恩教育应该排斥金钱介入。收费一直是教育发展中的敏感话题,更何况是所谓“感恩母校钱”。将母校的恩情冰冷地与100元钱画等号的时候,本应温暖的感恩行为被庸俗化了,“收钱强迫感恩”会给学生以明确的信息——金钱是感情回报的最好方式。同时,教育者也应主动拒绝一些金钱化的感恩礼物,即便是学生主动购买,也不应该接受,原因很简单——高尚的师生感情倘若能够用金钱衡量,其他莫不如此。

教育是温暖的,同时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应该主动将教育从名利之中拉回,保持教育从业者的尊严。(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3/27/content_432865.htm?div=-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