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现在的招生就是在批发学生。”“我们(基础教育)种了很多菜、粮食,足够多样和多元,但是高校如何按照你的品位做好这道菜?”这些精彩的“语录”出现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报道的现场。
两会刚刚开幕之际,考招改革这个关乎亿万青少年前途命运的话题就变得异常“火热”。在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相关的考试细则出台后,招生制度的改革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考招改革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是扩大了吗?什么样的录取制度可以保证公平、科学?高校在招生时,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针对这些众人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4号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做客中国教育新闻网演播室,接受了《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余慧娟的采访。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在于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这次改革的主题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实现这个目的要建立从招生改革到考试改革,到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工程,其中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是其中的核心。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录取标准。”王烽的观点引起了张志勇的共鸣,他认为高校录取标准的确定对高中的影响非常大。
“过去高中和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体系之间是不衔接的,只有分数的对接。这次改革让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始对接了。”张志勇说。“这次考招改革就像农民种田一样,我们种了很多菜、粮食,足够多样和多元,但是高校如何按照你的品位做好这盘菜,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招生自主权问题。”
因此张志勇呼吁高校要充分使用招生自主权,按照学科确定招生标准,“高校动起来后,我们高中的多样化、个性化才是一个必然结果。”
但文东茅认为,对于赋予高校哪些自主权的讨论还不够深入,贸然地“扩权”并不合适。比如对于制度赋予的明确的权利,招生计划、招生标准、评价方式、招生程序和结果等,是高校说了算,还是教育部说了算?对于没有明确规定,但高校有自由裁量权的权利,是地方招办说了算,还是高校说了算?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讨论清楚”。
“放权的关键是处理好地方招生办和高校的关系。”王烽希望地方招生办不要替高校决定该录取哪个学生。
哪种录取办法更有利于科学选才?招生制度从批发到零售,建议设专业的招生官
虽然大家对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讨论很多,很热烈。然而,在现实中,让张志勇感到担忧的是,高校对招生制度改革的热情不高,甚至有“置身事外”的感觉。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危机感”,因此他希望“打破录取批次和按照专业填报志愿的改革要加快”,借此激发高校间的竞争。如此,“高校招生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文东茅认为,实际上,“高校在进行缓慢的整体性改革”。“比如说将来高校招生是以专业来招生,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专业水平与该专业教授的福利、专业的发展密切挂钩,那么这个专业就会非常努力招生了。”
“我们国家长期的招生体制就是靠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去招学生,我认为就是批发学生。”张志勇说。
哪种录取方式更有利于科学选才?张志勇和王烽的建议是转变招生办的职能,将招生的权利“下沉到学科、专业、教授组成的招生小组上”,建立招生监督委员会,并且制定公开的、详细的招生章程。
除了让教授等学术力量参与到招生中来,文东茅还建议高校要设立数量庞大的专职的招生面试官,“招收生源的质量与招生官的业绩和声誉密切挂钩”,以杜绝招生腐败问题。
呼吁高校一定要把综合素质的使用作为改革的重大举措
在本次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是高校录取的“参考”,相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直接计入高考总分,人们称之为“软挂钩”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高校用不用。”张志勇说。“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一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我们希望两个功能都能得到发挥。所以我们呼吁高校一定要把综合素质的使用作为改革的重大举措。”
既然是参考,就存在主观性强的问题。文东茅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本来评价就是存在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结论,以及不同结果的使用。比如因为录取标准不同,同一个孩子A高校评价很高,B高校评价不是太高,这应该形成一个常态,社会也应该接受这种观点。“招生官是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招生标准的,但是这个标准是保密的,不能公开的,一旦公开了以后很多人就会投机取巧。”
在综合素质评级档案的使用问题上,文东茅坚决反对将综合素质评价折合成分数进行排序。张志勇希望在一定的分数,也就是“两依据”的基础上,真正能够由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决定学生的录取。“但现在不允许高分退档,这个制度不能打破,很多的招生改革都受阻。”张志勇说。(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朱哲)
http://www.jyb.cn/gk/gksx/201503/t20150305_61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