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高校小班化教学需形神兼备

来源:   时间:2014-09-30  浏览:

人数只是前提,要说名副其实的小班课、研讨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把全员卷入活跃的教学“场”,才是关键。

■陆一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对外公布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高校新课改方案,其中提出浙江省高校课堂将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广分层教学。

常识上讲,小班化的课堂总是有益的。上世纪末兴起的高校扩招的势头一过,发展的焦点逐渐从体量扩张转移到质量提升,曾经一时间骤降的教师、学生人数比已经呈现回升。于是,五六年前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水平大学已开始提倡小班化教学,今年开学不久,一些地方大学也进行试水。

国际上一般认为20人以下为小班,国内也有将30人设为小班上限的做法。清华教研院历年的全国大学生学情调查均显示,和美国学生数据相比中国大学的师生互动不足。其中固然有文化差异的影响,比如美国学生习惯于跟老师在分数上讨价还价。也有数据佐证,东亚大学的师生更含蓄,互动频率总是较欧美低一些,却未必影响教学质量。不过一般中国大学课堂人数过多,以至于教师不认识学生,课上课下都难以形成覆盖全体的互动,导致许多学生没能被教学过程充分“卷入”,在学业上没能形成有效的投入,确是实情。

另一方面,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立即发现教与学的方式焕然一新,原本习惯听从对知识点绵密的讲授、测验考试、答对题和成绩排名的一整套成为过去式,必须要适应课上提纲挈领的讲授,课下自修,以及发现问题、共同研讨探究等真正的知识建构、独立的理性思考方式。要跨过这道门槛,本科第一年具有关键作用。同样是小班教学,在大一阶段通过更密集的师生、生生互动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认识论和学习方法上的跃迁对其后的大学学习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国内外诸多大学不约而同地推出“新生研讨课”来落实小班教学的原因。

小班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成本不菲也是事实。假定一所每年招生5000人的大学,要让每位本科生在大一上过一次30人以下的小班课,那么每个学期就至少要开出84门小班课。若只开5门、10门,难免杯水车薪。

人数只是前提,要说名副其实的小班课、研讨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把全员卷入活跃的教学“场”,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课上请更多学生回答问题、各自做报告是一回事,促使大家的思考形成交锋,引导问题的研讨逐步深入是另一回事。任凭积极自我表现的学生畅所欲言是一回事,调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倾听与表达又是另一回事。简而言之,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显然是大学教师要补上的一课。凭借学术能力获得了教职,讲课能力、组织研讨能力都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实践磨炼。近年先行的大学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专门帮助大学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实在很有必要。

课堂人数也不是绝对指标。不同的课程性质、不同的讲授风格可以容纳不同规模的学生。哈佛大学“正义课”的名师能够掌控九百人的课堂,辅以庞大的助教团队和学生课后的强化阅读、研讨,超大的课堂也不损失教与学的质量。如果刻意要求小班授课,反而大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大学里也有各式各样擅长把控大课堂的教师,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吸引住大量学生,把“满堂灌”讲出“满堂彩”。而且,也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或有必要引入研讨的形式。

总之,作为积极提升教学质量的新尝试,课堂形式与规模大可不拘一格,我们乐见其成。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9/30/content_424063.htm?div=-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