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内公告 > 正文

第六讲 创新和语言

来源: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时间:2017-05-20  浏览:

第六讲创新和语言
--- 外语与汉字,思维与表达


• 信息交流:从语言到文字
      动物用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唯独人类发展了语言、产生了思维能力。当今世界五千多种语言以欧亚语系占压倒优势,但是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却是汉语。
• 世界通用语和汉字文化圈
      通用语是主流文化的载体,二战后英语演变为当前的世界通用语。汉语曾是东亚的通用语,方块字是连结众多种族和各地方言的纽带,汉文化是和欧洲、而不是某国相对应的文化融合体。
• 语言障碍及其克服途径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的鸿沟,使得中文翻译西方文字格外困难。废除汉字的呼声曾几度高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汉字的使用开拓了新的前景。语言的地位随政治、经济而演变,汉字的前途将取决于在华夏振兴的前景。
• 智力产品交换与语言表达
      与物质生产不同,智力产品交换的效率极低,因此语言的选择、表达的方式特别重要。比如套话盛行是科学创新的障碍;而科技用英语、文化用汉语的“印度化”,将是腰斩汉文化创新能力的大敌。
• 提高汉语“币值”、发展双语能力
      文化多样性是学术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学术界应当发扬双语教育的潜在优势,构建汉语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以当代科学丰富华夏文化,为振兴华夏的软实力而奋斗。
参考文献:
汪品先,2015. 汉语被挤出科学, 还是科学融入汉语? 载2015.2.27.文汇报
汪品先,2014.如何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载2014.10.15.文汇报
媒体报道:
同济大学新闻网:汪品先院士与青年学子交流“创新和语言”

第六讲课程,学子上课心得摘登: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类)徐雪雁:一直以来我都挺困惑人类可以如此有创造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创造来源于灵感,但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需要知识的积累。汪院士提到了人可以不通过基因而是通过语言通过学习去获取难以想像的知识。这句话恰好打通了我困惑的关节。语言可以说是打开人类思维大门的钥匙,通过语言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产生更多的交互,碰撞产生知识,而这样的知识远远比随基因遗传下来的的本能要多得多。对人类而言,语言的诞生带来了很多抽象概念的产生,而这些概念最终成为了人类区别其他生物的分水岭。
      再进一步看语言和文字。有意思的是,虽然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审美易用出发,语言文字不断变化。今天的我们能穿越到唐宋,我想最大的难题可能就是要语言关。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的变化也是愈发迅速,而这种快速变迁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来时是一个机遇期。过去的一两百年里,西方尤其是英美在科技上的卓越成就使得其对应的语言文字称为越来越多科学信息的承载体,而路径依赖性则会使这样的情况愈发明显。对于中国来讲,强行将我们的表意文字改为表音文字是不现实的。在这个问题上,最优解可能就是汪院士指出的提升我们文字语言中的科技含量,而不只是将其作为艺术的载体。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