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内公告 > 正文

由汪品先院士主讲的“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将于3月7日首讲(附:第一讲提纲)

来源:新闻中心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时间:2017-03-01  浏览:

“科学,文化与海洋”是门什么课?

    这是门很怪的课。既不是主干课,也不是必修课;并不像基础课,更不是专业课。它并没有“要考的”知识,也不教你“有用”的技巧。这门课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多想想。 
    无论西方的大学,还是中国的书院,历史都已经超过一千年。但是你想过吗,办大学是干什么的?大学不该是生产学位的工厂,也不该是攒取分数的考场。学校就是个苗圃,在大学里度过的应该是形成基本能力、塑造基本性格的黄金岁月,因此也往往是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但是一样的同学、两样的结局,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掌握主动,抓紧时机,活跃思路,拓展眼光。
   
“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课,将向你鼓吹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不少国家有“科学与艺术院”,因为两者是相通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文化,要注入科学进展的新鲜血液;科学,要点亮文化积累的智慧之光。
   
而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文、理之间都产生了断层,客观上的后果是两败俱伤。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老师在课堂的演讲,和学生在网上的讨论,激发起热情和火花,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

                                                            汪品先

“科学、文化与海洋”已加入第三轮选课计划!  

课程性质:公选课,面向全校师生

课号:UGC012

学分:0.5学分

总学时:16学时

开课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上课时间:双周二晚上18:30 - 20:10(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一天)

上课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如有变动会及时通知)

主讲人:汪品先 院士

      男,江苏苏州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攻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实施了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

80岁的汪院士为什么要来讲这门人文素养课:

      在研究科学的同时,汪院士也十分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结合,热心科普教育。多年来以大量的报告和文章,提倡我国加强海洋文明、鼓吹发扬科学的文化本质。 2011年和2014年,他在《文汇报》两度发起“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和“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的讨论,2015年又提出“汉语被挤出科学,还是科学融入汉语”的问题,并在2013年主编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现在,汪先生以年逾八十的高龄开设新课,旨在激励同学的创新意识,活跃校园的文化气氛。

这是门什么样的人文素养课:

      “科学、文化与海洋”是一门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由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主讲,少量穿插外聘专家的报告,是一门高水平人文素养课程。课程采用专题讲座辅以交流讨论的授课形式,从科学家的角度讲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主讲人试图在多年来各种讲座、科普和干训报告的基础上,打造一门有海洋特色的,讨论科学和文化关系的普适课程。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本不应以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为限,还需要接触大视野、高层次的重大问题,而科学和文化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本课从科学家的立场出发,逾越文、理界限,结合海洋科学的新知,介绍科学的精髓在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根基在于文化,文化的载体又是语言。课程试图通过生动的实例,启发同学对于科学创新的热情。

课程主要内容(专题)有哪些:

“科学与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创造性”

“人类与海洋——兼谈华夏文化的软肋”

“东西方文化——我国知识界的百年困惑”

“科学与视野——时空的跨度和认识的深度”

“创新和语言——汉语、外语和双语”

……

附:第一讲提纲
第一讲 科学与文化
                    ——好奇心,幽默感,和创造性
科学源自好奇心:现代科学是随着文艺复兴而产生的。和技术不同,科学的产生不是因为有用。
幽默和智慧有余:科学是好玩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文化追求。宗教来自恐惧感,科学源于好奇心。
失误与学术造假:科学的失败远多于成功。过分突出科学的功利性,无异于学术上的晦淫晦盗。
思想活跃与创新: 科学与文化的联接在于创造性思维,科幻便是一例。我国在科学与文化之间出了断层。

扩展阅读
1、华夏山水的由来 汪品先 2017,47(4)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治理科学界的精神环境污染 汪品先; 2016-12-28 科技导报
3、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还缺什么? 汪品先、饶毅 2016-08-09 新华每日电讯
4、中国科学界再不转型就会掉入“陷阱”,学术水平上的国际差距会更大 汪品先 2016-07-04 文汇教育
5、深层次创新需要有文化基础 汪品先; 2015-07-15 党政视野
6、中国科研缘何难有重大创新? Jane Qiu. 蒲慕明、饶毅、汪品先等议:2015.6.17
7、如何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 汪品先2014-10-15 文汇报
8、创新要从文化根子上来驱动. 汪品先. 2012-12-19 文汇报
9、直面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汪品先2011-02-27 文汇报
10、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 汪品先2011-01-09 文汇报
11、科研道德的文化根基 汪品先; 2006-10-30 民主与科学
12、克服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全国政协委员 汪品先 2006-06-23 人民日报

下载链接:

http://mgg.tongji.edu.cn/space/pxwang/publications/popularscience/

      关于本讲内容若有想和汪老师交流的问题,可以邮件形式提问,截止到讲课结束前的提问,都有机会得到汪老师在讲座现场的回应。邮箱地址:scoclc@163.com (选课同学在提问时写明“学号”和“姓名”信息,有机会获得期末成绩里的鼓励加分)

        刚刚加入第三轮选课的《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容量有限,想选课的小伙伴们得抓紧了,另该课程选课目前只针对本科生开放,但同样欢迎研究生同学们旁听。

5017037659358634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