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阮仪三:历史建筑蕴育着中华文化礼仪的精华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10-17  浏览:
  □阮仪三
  城市与建筑是个物质实体,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循,有着丰富礼仪制度和文明教化的鲜明表象与痕迹。
  最早讲城市规划制度的就是以孔夫子之名编著的《周礼·考工记》,它明确指出“匠人营园,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面清楚地提出了一个都城一定要在城市左面建祖庙以祭祀祖先,不能忘记祖先为今人创造的基业;在城市的右面要建社稷台,就是祭拜天地、崇敬五谷之神。
  这个形制从汉代开始历代的都城都从未废弃。至今,明清留下的北京故宫,左面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社稷坛内的圜丘还在。圜丘是一个外方内圆的台子,上面划分成五块地面,东、西、南、北、中,五种颜色的土铺成红、黄、蓝、白、黑,五方五土,金、木、水、火、土,也表示五谷,稻、粟、稷、麦、菽。古代每年要祭祖、祭社稷,是重大礼仪活动。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要敬畏天地、要尊礼崇文,在过去,所有的城中有各种对于祖先和文化尊重的场所建筑,如州、府、县,在城中设文庙、武庙,左文右武,有市楼以司晨昏;在乡村有家祠、有宗庙、祠堂,小小的村庄也会有土地庙,这反映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尊重祖先、崇文重教的良好习俗。
  我国古代的传统住宅,无论是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住宅,徽州的四水归堂,云南、贵州的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以及福建客家的土楼,到上海近代中西合璧的石库门,这些房子核心全是合院式的,讲究中轴线对称。重要的是它突出了正面中间那间房,叫中堂、堂屋、正厅,这间堂屋是礼仪场所,是阖家团聚,子女们在这里向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体现孝道礼仪的场所。这里也是祭拜天地的场所,有方桌或供桌,两旁是靠椅。合院就有天井,这个天井就是与天地相通,房子围合起来安全、保温、遮风、避阳,但不能离开天地,上通天下通地,这样的合院式住宅就是从一开始就强调了人的居家礼仪,敬天地、拜祖先、阖家团聚、和睦相亲,并且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接待外客的礼仪的需要,同时也早就安排一年四季、五时八节的礼拜祖先、天地、诸般神灵的场所。
  在北方四合院组成的胡同、江南房子组成的街巷、上海石库门组成的里弄,由于居住其中的人是多年来的老邻居,几辈子以来形成的良好亲情、互帮互助的关系,都是睦邻友好,连称呼也是张家姆妈、李家奶奶、前门爷叔、后门爷爷。在这种里弄里、街巷胡同里,大家礼让亲情,有礼数、有教养,不分贫富,不分职业、地位,相互关心,互相帮助,讲礼貌,懂情分,也就出现了青梅竹马、过门亲家等充满亲情的故事。而现在在大规模的建设中,各地采取的都是彻底的改造,拆掉旧房建新房,把人人亲情和睦、礼让、尊老爱幼、有礼有序的空间格局依存的物质基础全都丢弃了,现在人与人缺乏了亲情,不能不说与失去那种培养蕴育人与人亲情的空间环境有关。
  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而提倡礼仪,重振中华礼仪文化,就要保护老建筑和它所形成的传统氛围,此事真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授)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10/17/content_80.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