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张雪伟:石库门空间特色在于强烈的邻里感和社区感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3-05-21  浏览:

       早报记者 张婧艳 
       石库门不仅是上海市民的传统居住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土壤,塑造了上海人的文化性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张雪伟,曾著有博士论文《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近日他从城市社会学角度出发,解读石库门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早报记者:上海的里弄建筑具体可以分为几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张雪伟:上海的里弄建筑,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毗连式木板屋,以后改为砖木结构,成为里弄住宅的雏形。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里弄建筑渐渐分化为石库门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里弄建筑中居住着最广泛的市民群体,因而也成为近代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住空间。
       早报记者:从建筑上来说,石库门有何特点?它是怎样塑造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的? 
       张雪伟:早期石库门是因其前立面形同库房的封闭式门墙而得名,这些房屋用粗实厚重的花岗岩或宁波红石条砌门框,配以两扇中国传统的乌漆大门和铜门环,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人们把它们称为“石库门房子”,或者直呼为“石库门”。
       从它的单体平面及结构来看,早期石库门脱胎于我国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住宅形式,留有较强的江南民居的影响。到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石库门住宅的占地面积小了,平面也更加紧凑。同时,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逐渐减少,西式的越来越多,多用石发券,上砌希腊式三角形或罗马式半圆形,也有砖砌券拱门或在弄口上面建造过街楼的形式。
       里弄的总体布局,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住宅的组合形式,排与排的组合一般都采用行列式,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正是这些弄堂,赋予了石库门里弄独特的空间艺术特征。
       罗小未和伍江在《上海弄堂》一书中,已经对上海里弄住宅的空间特征做了很好的概括:石库门内部,采取的是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入户的空间组织方式,它将居民的居住空间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
       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对外由于相对封闭,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使得整个弄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对内,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又能带来一种浓烈的邻里感和社区感。
       东方早报:为什么当下很多人对石库门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怀念? 
       张雪伟:石库门曾经是上海绝大多数市民的住所,也孕育出这个城市中居民的日常生活。它承载了上海人太多的历史记忆,也构成了整个上海的城市肌理。 
       东方早报:石库门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蕴含了巨大的活力,邻里间有着紧密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在当下上海的商品房社区中,如何找回这样紧密的邻里关系? 
       张雪伟:石库门的空间特色就在于它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入户这样一种空间组织方式,能带来一种强烈的邻里感和社区感。
       我认为,在商品房社区规划中,应该重视对传统居住社区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通过有机地组织不同层次的空间来促进人际间的交往。同时,在单体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增加公共空间,以创造出具有人文特色与历史内涵的邻里交往空间。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1/content_770868.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