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邱美荣:反恐领域期待国际社会更紧密合作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4-26  浏览:

213

奥巴马要求彻查波士顿爆炸案真相。 新华社发

       4月19日,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嫌疑人落网。案情虽明,但给世界留下无尽的思考。
  波士顿爆炸发生两次,碎片与肉体在空中飞舞,人们错愕不已。是啊,谁会在意“妈妈厨房里的高压锅”呢?更有谁会想到这种带有温情的器具会变成致命杀手呢?但夺命杀手恰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高压锅,而教给嫌疑人这一招的,竟然是网络。
  据英国《每日邮报》24日消息称,嫌疑人的“作案灵感”来自于基地组织的网络宣传杂志《激励》,该杂志不仅手把手地传授“如何在妈妈的厨房里制造炸弹”,而且还“点拨”道,“体育赛事是制造最多人员伤亡的极佳时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起悲剧中,极端分子的网络信息充当了嫌疑人的“杀戮之剑”。
  当然,剑在手上,可以杀戮,也可以起舞,全凭内心的信仰。在互联网世界,信息流动,良莠不齐,网络的终端,是一个个虚拟或者真实的个体,人们无从简单地辨认谁在使用这些信息,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这一课题很早就被提出过。2004年,恐怖分子曾经利用移动电信网络制造了巴德里的爆炸案。人们心有余悸,以至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时候,就曾传出“美国执法部门要求当地移动运营商关闭网络,以防止更多遥控炸弹袭击”的消息,虽然后来被证实子虚乌有,但在这风声鹤唳的背后,人们不得不再次提出有效监管网络防止其成为“杀戮之剑”的问题。
  网络信息袭来,波涛汹涌,很难辨别隐藏于其中的几条“泥鳅”,也凸显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这次波士顿爆炸案的嫌疑人,来自俄罗斯车臣地区,在车臣战乱时候避难来到美国。一个年仅19岁,在美国上大学且被老师认为是“善良可爱的孩子”;另一个已在美国娶妻生子,且拿到美国绿卡并希望“赢得拳击比赛以代表美国征战奥运和取得美国国籍”。谁能怀疑已经进入美国“熔炉”、怀揣“美国梦”的年轻人会是恐怖分子呢?正因为如此,26岁的嫌疑人在5年前虽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盯上,但最终还是查无实据。甚至在2011年初,俄罗斯情报部门还警告过美国联邦调查局,这对来自车臣的兄弟有恐怖主义背景,但仍然没有引起美国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多年来俄罗斯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问题方面,一直希望与美国联手合作,但直到爆炸案发生之前,美国都拒绝与俄罗斯分享情报,直至这起悲剧的发生。倘若美俄及早就此达成一致,亦或是默契,或许能够避免这次悲剧的发生吧。
  恐怖无情,正道沧桑,波士顿惨案已过,但国际合作还没有方兴未艾。俄罗斯总统普京25日在与民众对话时指责西方国家在反恐方面言行不一,希望这起悲剧能够促成俄美两国在反恐领域内更加紧密的合作。但是在美国对他国国内的恐怖分子有不同解释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有理由担心,这能不能给美国敲响一个警钟? 邱美荣(作者系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教授)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4/26/content_47.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