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师长、各位新同学:
孙周兴院长要我参加今天的本科迎新会,与新同学见见面,我很开心,刚才听了三位教授的发言,也受教益。主持人点名要我也说几句,我却感到有点紧张。我知道,在上海人眼里,北京人都是农民,比苏北还北,我离开中国政法大学,从北京来上海插队,刚到同济,还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更不敢跟洋气的上海人说话,而且我对同济大学还不太了解,很怕说错话,但有一句话我很愿意说,我和各位新同学一样,属于2012级,是同一个年级,还请你们多关照,“苟富贵,勿相忘。”
也许会有同学说,你不了解同济,真有点土,现在是网络时代,点击一下就知道了。我老实交代,我也点击过,但不看还好,一看就傻了,那么多工科院系铺天盖地,一派工科帝国主义的架势,连理科的生存空间都很有限,文科就更不用说了,比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还牛多了,我有点不知所措。就像外来的民工第一次走到北京西直门的立交桥下,一堆堆庞大的水泥建筑迎面压来,头晕目眩,只觉得人类个体生命的渺小,孤独得可怕,甚至会有窒息的感觉,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是冬季来了,寒风刺骨,夜幕降临,感觉就更糟了。
我虽然对今天的同济大学挺陌生,但自量对民国时期的同济有些了解。我不知道今天的同济在上海能排第几,却知道民国时期的同济就是上海高校中最牛的大学,当年的复旦就牛不起来了。复旦的风光还得感谢1952年的高校拆并之风,它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幸灾乐祸,其实北大也是。同济首先从医学开始,慢慢成为综合性的大学,请你们提醒那些瞧不起人文学院的工科同学与各级领导,同济的首任华人校长先生就不是什么建筑、桥梁、汽车、设计之类的专家,而是人文学者,是中国古老学科中的训诂学家,请他们别牛得连老校长都瞧不起,要知道,连德国人都对他很敬重。当然,你们在提醒别人之前,先要自己搞清楚沈恩孚乃何许人也。
我不知道后来为什么一定要把同济变成格局狭窄的工科院校,这是进步还是倒退?谁来为它买单?挤压人文学科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与国际惯例?要不要满足于这样的工科格局?这些问题恐怕都值得思考,但光是我们自己来思考还没用。我愿意以同年级的名义,关注和见证各位新同学的成长,我和你们一起成长。为此,我想说几句心里话,提四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调整心态。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选择同济,还到同济的人文学院来落户?我来这里是响应孙周兴院长的动员。当年在浙大共事时,我和周兴虽然交往不多,但我了解他,他不仅学问好,长得也酷,为人也爽气可爱,这次就被他“忽悠”过来了。如果他对我不好,请你们帮我监督他和批评他。刚才陈家琪教授通报一个说法:来同济的同学,可能只比考清华的同学少做一道题,或者写漏、写错一个符号,如果真是这样,你们也不必抱怨和后悔,少做一道题,或者写漏、写错一个符号,毕竟还是你自己的过失,问题在于,如果被清华录取,能不能保证比同济的学生强呢?清华还有跳楼的,我不知道同济有没有,至少北大的“梦桃源”事件还没完,同济好像还没做这种梦吧?北大和清华都提前欢迎新生党员入校,不搞一视同仁,同济不搞吧?请不要迷信北京,那里就是特别热闹而已。你们进了同济这样的百年老校,它也是教育部直属的985重点院校,与我当年相比,你们就强多了,我都快嫉妒你们了。你们在少做一道题,或者写漏、写错一个符号之后,还能进同济,我是两次高考分数都超过重点院校录取线一大截,最后只被地方师范院校录取,那就不是我的错啊。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我在老家湖南益阳做电影放映员,请了三天假去“裸考”,考完之后再体检,说我“体检不合格”,真是来鬼了,在此之前,我连东海舰队特种兵的体检都过了,最后是我妈不同意我去,才没去成,因为我是独子,连妹妹都没有,我妈听说蒋家父子要打回来,不能去。人家突然说我“体检不合格”,如果留在家乡,恐怕连找对象都成问题了。半年之后就是考78级,这次却连体检资格都没有,说我“总分没上线”,我的中学老师和同学都不信,我的中学时代是很过硬的,不骗你们,结果又见鬼了,原来是总分少加了我100分。等到分数查出,连湘潭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都关门了。湖南师范学院就是今天的湖南师大,它在当时还是第二批招生,我就被它录取,当时历史系的录取分数比别的专业高,就录到历史系。其实,我自己既对师范院校没兴趣,也不喜欢历史专业,我们的中学还没有开过历史课,结果是历史的误会让我学了历史专业,还是师范院校,而且连华东师大都不是,我的内心深处就经过了两次煎熬,都很要命。在座的同学如果像我那样,哪怕只被戏弄一次,可能就受不了吧。后来,我对有的领导和同事开过玩笑:我被高考的录取环节连续折磨过两回,都熬过来了,你们怎么欺负我,都不要紧。但话说回来,我在本科时代发表的论文能有林增平教授这样的老校长,这样驰名中外的近代史大家修改和推荐,我并不后悔进了岳麓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本来不想提起过去的伤心事,跟自己过不去,我还不想做祥林嫂,刚才是陈教授提供的信息启发了我,我只想告诉各位新同学:如果同我的录取遭遇相比,你们还算很幸运。不管你是怎么来的,既然到了同济,就请尽快调整心态,投入新的学习,拥抱未来。自己的人生并不需要别人来怜悯和恩赐,未来的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胜利不会向你走来,你们还得自己走向胜利。
刚才三位教授的发言我都听得很认真,他们的心智、品位与境界都不一般。就凭他们的发言,我敢断定,同那些文科强校的教授相比,他们毫不逊色。孩子们,你们来到同济大学的人文学院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不属于冒险投资。
许多同学远离家乡,即使双休日来了,也未必能回到父母身边,其中有不少还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就未必适应独立的生活,也需要调整心态。年轻人都向往自由,憧憬未来,一切皆有可能,那就不必依赖什么。
许多同学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一路走来,高歌猛进,喝彩声声,到了同济之后,可能连一个社团负责人或者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都轮不到,会感到失落,会像有的老红军那样,喜欢回想当年,靠回忆过日子,我看没有必要,也要调整心态。人生需要多次洗牌,需要不断地与强者竞争。能够考入985重点院校的,有几个没有优秀过呢?再说,读书就是学生的主业,未来充满竞争,机会却无处不在,也许在某个关键点上,就看谁平时读书最多和最好,为什么一定要特别在意学生会主席、副主席这样的职务呢?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建议。只有尽快调整心态,才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抱怨者与后悔者才是失败者。
第二点建议:瞄准目标。老浙大的校长竺可桢先生曾经以科学家的朴实,给浙大学子提出两个问题:你到浙大来干什么?你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各校各年级的新生与老生来说,这两句话的内涵可能具有永恒的思考价值,同如今许多高校校长、书记的长篇报告好有一拼。如果因为中学太辛苦,大学要补偿,就整天逃课睡觉、玩电脑,或者按部就班地听课、做笔记,看教材,背教材,考个好分数,拿一等、二等奖学金,入党,还拼命去争校级、市级三好学生甚至全国标兵的荣誉,或者一边听课,一边盯住某个异性同学,寒假带回家里,提前尝一尝小两口的日子,展示自己的魅力和成功,甚至把大学校园当动物园,还在教师面前班门弄斧,甚至还像换教材、换服装一样,不断更新对象,没有谈过对象的,也要在大四春节时,租一个异性朋友回去,如果就来这些招数,我看都可惜。曾国藩就在家书中悄悄地告诫子女:“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老曾就强调要立志,要上进,不能平庸。前人还说:法取乎上,得乎其中;法取乎中,得乎其下。只有立志,把人生的目标定得稍微高一点,尽量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不卑不亢的世界公民,才不会感到很闲,不会把大学变成中学应试教育的疗养院,也不会仅仅读了几本教材就毕业了,还得抓紧看看任课教师们指定的必读参考书目,特别是那些不能绕过的经典名著。如果只读教材,那同电大、自考的学生有什么差别呢?请你们注意,哪一个像样的大学教师会像你们的中学教师一样,只靠教材讲课呢?既然是百年名校的大学生,总得知道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韦伯吧?不管你是不是哲学专业的,也得学会同他们对话、沾点灵气再说吧?
第三点建议:转换角色。既然立志了,就得迅速转变角色,尽快由中学生转变成大学生,也就是要由学习的奴隶抓紧转变成学习的主人,由考试机器抓紧转变成思想容器,要朝着思想者兼建设者的方向努力,不要甘当高四高五的学生。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既不是泥瓦匠的行会团体,也不是只产考分与毕业证的车间工厂,它是思想者的俱乐部和思想家的摇篮。请你们不要停留在昨天的中学时代,只满足于某个定论,死背某个标准答案,只习惯于一个角度、一种思路和一种声音,只看论点,不看论据。你们背了霸气十足的东西,得了高分,录取到了同济大学,已经成功了,现在必须抛弃它,必须喜新厌旧,找回阅读的兴趣与想像力,重新阅读和思考,借用哈佛大学2007年最新教改方案中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把熟悉的变得不熟悉,把明确的变得模糊起来,重新思考,激发创新潜质。要知道,事实比定论更重要,论据比论点更重要,当代大学生就该学会批判性的思维。你们背了那么多历史规律,那些规律究竟是怎么抽象出来的?有没有条件预设?恐怕都值得斟酌,不要上科学主义的当,人类哪有那么多历史规律呢?我有一个职业理念:让学生知道真相,思考才有意义;让人民知道真相,国家才会安全。我会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给同学们开设有关选修课,我的有些论据与论点同你们中学背的那一套就可能不同,就需要你们转换角色,否则,你们会生气,那就不必选我的课了。我对你们都不生气,你们还生什么气呢?
第四,补充自我。本来我想说要“完善自我”,刚才王教授的发言批评追求完美,反对完美主义,我要和他保持一致,我就不说完善自我了,那就改成补充自我。我也赞同人生到老都不可能完美,我们做教师的就很不完美,连不完美的类型都不同,但如果以完美的标准适当苛责自己,以理想主义的态度要求自己,可能是必要的。舒尔茨说:“理想就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我们的航程可以靠它来指引。”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还在滑坡,有文凭没文化的现象还很普遍,连重点院校文科生的博士论文都写得语句不通,还要导师反复去研究他们的思想,甚至还有错别字,这就值得警惕,这还不是完美不完美的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都需要尽快补课和完善,中学学的那点东西其实很可怜,包括语文课,学习和考试的方法也有问题,容易误导学生,你们实在没有骄傲的理由。任何专业都应该尽快同国际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接轨,迅速补充文史哲与艺术类的课程,还要督促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二者都不容易,但都不能回避,不必另搞一套。至于把人文素养化入习惯与行动,知行合一,尤其不太容易。既然是人文学院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有人文,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素养,从价值观念到言谈举止,从待人到待己,都要明是非,讲诚信,知好歹,扛责任,不能玩虚的,无论是中式的君子之风,还是西式的绅士之风,都能帮你拒绝浅薄和粗鄙。人文学院的团队,哪怕是每一张海报、每一个通知,都不要有一个错别字,语句要通顺,用词要讲究,版式要美观,书写要工整,尽量找练过书法的同学写,即使没有,花点钱请人来写,找孙院长补贴,或者用电脑里的印刷体,都行,不要写得东歪西倒,草草了事。我们的一招一式都要显得有规矩,既要内心强大,又要懂得谦卑,做好每一件事,悄悄地展示我们的底气和才气,不让别人说闲话,只让孙院长在学校说得起话。如果你把事情做好的目的不是为了报道和评比,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宁,我看你就是君子,就是强者,就不难成为受人尊敬的人。至于别人是不是瞧得起你和你的专业,这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你要瞧得起自己,能不能用行动来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我期待各位尽力做一个既有文凭又有文化的同济人,你们还应当肩负引领同济校园文化的责任,将来还要引领市民文化与国民文化,重新打造职业伦理与宪政伦理的精神堡垒,为校魂乃至国魂的重铸提供我们的声音,施展我们的身段,虽然我们不必把这些挂在嘴上。
如今重点院校的文科高考录取线以法学、财经、新闻类为最高,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就很高,但是,欧美教育界都很明白文史哲的重要性与难度成正比,需要下工夫。在我看来,哲学的思辨与睿智,文学的灵气与秀美,历史的真实与广博,这是三种不同的境界,要想达到其中一种,都很不容易,如果下决心朝着这三个方面努力,那么,三个一相加就可能大于三,大智若愚, “工夫在诗外”,我寄厚望于各位。
各位新同学:你们经过多年的拼搏,相聚在上海,走进同一个入口,如果还能虚心采纳我的这四点建议,也许就不难无愧于自己的大学生涯,我会深感欣慰。四年之后,在那个充满伤感的毕业季,同一个入口变成同一个出口,我愿意举杯请客,向你们致谢与致贺,为你们壮行。你们有这么多人,不要紧,各位院长都在场,他们是我的亲友团,我看不成问题,我期待你们。谢谢各位。
2012年9月7日下午于同济大学综合楼1002
(简介:郭世佑,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科筹备负责人,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通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召集人之一。本文个别措辞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