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01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92岁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和90岁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荣获大奖。有评论呼吁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不能越来越老,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昨天,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就此事回应称,奖励的标准是看个人的贡献,并表示今后希望给3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多成长的机会。
>>18岁
诺奖得主平均年龄 远低于最高科技奖
据统计,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创立以来,共有20位院士获奖,获奖者平均年龄83岁。而2009-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医学奖共有21位科学家获奖,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5岁。两者相差18岁。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奖得主?有评论认为,这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奖励机制有关。有专家指出,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是基于一个具体的成就,而中国最高科技奖则更侧重于科学家的自身经历,主要看科学家是否主持过大型工程、科学家的研究及成果是否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还涉及到论资排辈的问题。
>>35岁
给年轻科学家机会 承认老科学家功勋
对此,万钢表示,青年人才培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万钢指出,应该鼓励年轻人都能够获奖,这并不抹杀那些为国家奋斗了几十年的老科学家。因为奖励的标准还是他所做出的贡献。
“我所说的青年概念很清晰,是35岁以下的。”万钢说,人其实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的阶段是35岁以下。他说他“特别特别想”给35岁以下的青年压更多的担子,使他们有更多成长的机会。
>>经费
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将不再“论资排辈”
万钢透露,本次科技改革,要特别强调35岁以下这个概念,基本指的就是大学毕业读完博士以后工作几年或者读完博士后的青年人才。
一方面要让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独立承担任务。同时,在待遇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突出公平。今年在科技经费的管理上也特别确定了部分经费,明确说明可以作为这些科研人员的工资、绩效工资、奖励,特别是在分配上确定了公正透明的原则。
在硕士、博士等求学阶段,管导师叫“老板”,给导师白“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重大项目中,很多青年人才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对此,万钢批评说,过去我们一些大项目都是名教授承担,在里面干活的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这次特意明确,必须要透明公正,让青年人才得到应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