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来增祥:中国地铁站设计呆板 新鲜空气仅为美50%

来源:新闻晨报   时间:2011-08-25  浏览:
      “至今提起人民广场站,我都会感到‘脸红’。”对于自己亲自主持室内设计的人民广场站,来增祥这位老专家丝毫没有避讳“家丑”。

  《新闻晨报》报道,来增祥说,由于种种原因,人民广场站1、2号线的换乘一直为人诟病,虽然此后历经多次改造,中部的换乘大厅宽敞了许多,但距离还是太远,而且部分站台空间有限,换气量也偏低。

  “这样的地铁建筑太‘冷漠’!”昨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轨道交通展上,国内建筑设计界泰斗、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来增祥转述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地铁建筑的评价。对于上海地铁,这位老专家更是毫不留情地挑了几根刺,挑刺对象甚至包括他主持室内设计的人民广场站。

  来增祥表示,“挑刺”不是目的,主要是为未来地铁车站的设计和建造提供借鉴,“不像五星级宾馆,很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会去住一次,地铁可是大众的日常出行工具,里边没有人情味,枯燥、乏味,不方便怎么行?”

  地铁站结构类型单一

  “一些国外建筑业同行对中国地铁的评价是‘太冷漠’,大量‘两层三跨’式的地铁站就是一个典型。”来增祥表示。

  “两层三跨”是指国内地铁站普遍采用的一种固定样式:纵向上下分两层——闸机所在的“站厅层”和候车的“站台层”,横向则分三个空间——2条列车股道和1个站台空间。

  来增祥指出,“两层三跨”结构简洁,易于快速复制和建造,但缺点是地下空间形态呆板,结构类型单一,“局限于纯地下交通功能,欠缺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因素的考虑,直白地说就是不够人性化、缺少人情味,这对于大型的换乘站和枢纽站来说尤其不可取。”

  曾在前苏联留学多年的他感触颇深:“莫斯科的地铁建于前苏联时期,当时的目标是要造‘人民的宫殿’,时至今日,其华丽恢宏的空间和便捷的换乘方式仍令世人称道。”

  部分站台换气量不达标
      来增祥说,上海地铁站里的人均换气量仅有30立方米。通俗地讲,换气量就是公共场所里人均可享受的新鲜空气体积,换气量越少,人体感觉越闷、越压抑。“我国规定是30立方米,其实上海一些拥挤的车站里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美国地铁里的人均换气量是60立方米。”

  换气量为何受限?来增祥说,原因很简单,按照相关设计标准,地铁每层高度不得少于3米,为了节约空间,目前绝大多数车站都“严格”执行了这一标准,不会轻易提高到3米以上。而且基本上采用吊顶设计,而吊顶上还要减去通风管等设施占据的厚度,最后往往还不到3米,换气量自然缩水。

  三杆闸机有安全隐患

  在安全性上,来增祥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上海地铁普遍采用的三杆式闸机,虽然有利于防止逃票,但存在安全隐患。虽然相关人士曾表示,遇突发事件,三杆闸机的杆可以收缩起来,让乘客迅速通过。“但是在突发情况下,万一同时发生断电等故障,闸机杆不能收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来增祥说,目前国外已很少见到三杆式闸机,取而代之的是如虹桥高铁采用的“门式闸机”,“即便门式闸机出故障,薄薄的透明门也很容易被挤开通过”。

  他还指出,目前部分上海地铁站并非所有出口都在使用。事实上,地铁站的出口数量、每个出口的宽度等,都是根据车站“量身定做”的,能确保遇到突发事件时所有乘客能在6分钟内从站台疏散至地面,“如果部分出口关闭,在客流高峰期遇到突发事件,逃生将受到阻碍。”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