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邵甬:人居型遗产的真实性探讨

来源:中国文物报   时间:2024-04-19  浏览:

“人居型遗产”的特点、价值与属性

“人居型遗产”的研究对象聚焦城、镇、村等活态遗产。他们既包括历史悠久的传统城市和村镇,也包括近现代城市和村镇;他们可以是整个历史城区和村镇,或是历史城区和村镇中的某个历史地段。人居型遗产能够为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也是一种传统的人类居住地典范;同时,他还是一种活态的、容纳着城市日常生活的、依然处在生长变化中的遗产。人居型遗产具有遗产和人居双重属性。

“人居型遗产”的挑战和“真实性”问题

人居型遗产的“真实性”往往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物质空间的衰败,以及城市开发对遗产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大规模改变,将直接对遗产价值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不可逆的破坏;第二,大量游客的涌入使遗产地面临超容量的游客、环境的污染、过度商业化、居民日常生活受干扰等问题;第三,当前遗产地社区面临严重的老龄化、空心化、居民对遗产价值认知不足等问题。因此,人居型遗产的“真实性”问题有三个方面。

作为“历史见证”的真实性:物质空间的真实可信和阐释展示的真实可信;

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范例”的真实性:人地关系传统智慧传承和创新;

作为“活态的日常生活空间”的真实性:持续变化中的管理。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将可持续发展愿景融入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和平与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人居型遗产的“真实性”保护的重要原则和内涵。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十周年全球案例的启示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强调“历史性城镇景观”不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而是一种在快速和持续的变化环境中管理遗产资源的整体的跨学科的方法。其目的是在维持人类环境的质量,在承认其动态性质的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用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2021年,在《建议书》十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城市项目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十周年全球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思路。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的人居型遗产地在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的经济发展、遗产安全与韧性、遗产保护的管理规划和机制建设、遗产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做出的创新性探索。其中平遥古城入选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在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对古城的价值进行重新认知,不仅具有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也具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地方性价值,既是古代金融之都也承载着现当代的记忆和日常生活;其次,古城定位从单一旅游调整为“‘活着’的古城、宜居的遗产地”,提出“平遥共建”模式和“保护、人居、产业”三大策略;第三,在实施路径上,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在工作方法上,从“精英规划”到“共同缔造”,在治理体系上,构建“政府引领、专业协同、社会参与”的遗产地保护体系。

人居型遗产的空间和人的行为共同组成了其本真的“生活”。因此,人居型遗产既要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保护原则,又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应重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感;重视发展创新经济,增加就业,提升活力;重视创造平等对话机制,促进社区参与来实现“宜居、活力、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链接:http://www.zhongguowenwubao.com/portal/digit_pager/paperdetail/publishdate/2024-04-19/paperId/20653/id/104811



http://www.zhongguowenwubao.com/portal/digit_pager/paperdetail/publishdate/2024-04-19/paperId/20653/id/10481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