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覃文忠: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时间:2024-02-23  浏览: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也是将知识产权制度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文明相结合的成功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出台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等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我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建设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接纳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收并蓄文明形态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例证。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繁荣发展密切相关,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同时,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能有效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而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

  增强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就是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为内核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补充,它们都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助于营造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涵养崇尚创新的文化特质,建设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发展秩序,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普法宣传进市场、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和农村,让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深入人心;要构建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打造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载体,传播知识产权的文化内涵和火热实践;要厚植知识产权文化,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文明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他从赓续中华文脉的高度,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时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办法”等重要指示。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手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2022年,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强传统工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手段,保护创新成果,培育知名品牌。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重要阵地,文化成果的创新、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市场的秩序、文化产业的竞争,都需要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要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护航,激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要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国际和区域性组织的合作,完善国际知识产权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参与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解决,推动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输送知识产权人才到相关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工作交流。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过程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要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展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文明大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覃文忠)

链接:https://sz.iprchn.com/bz/html/content.html?date=2024-02-23&pageIndex=3&pageId=cde47ee6-b741-4ff1-9f21-4b97da7faf59&cid=1&articleId=4dcc940e-348c-4aa8-971b-db2457419ee6&articleIndex=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