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被维护、改造、更新,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体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小规模渐进式的,而非大规模断裂式的。在中国已经持续了40年的快速大规模城市改造与建设活动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必将迅速转型——从粗放型增量增长走向精致型存量发展的有机更新。
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目标是什么?去年国家正式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0发展远景目标”,规划明确定义了中国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市发展的方向。它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来实现我们的城市朝着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去发展,打造一个更加宜居、更加韧性、更加智慧的城市。
怎样才能“更宜居”?以“一江一河”为例,我们用了差不多20年,把曾经消极的、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的生产型的空间,变成了今天城市里面最活跃的、最公共的、最休闲的公共开放空间之一。城市里有很多可以改造的“消极角落”,比如说苏州河边的加油站改造后,它可以成为城市里最清静、最具有诗情画意,能够谈恋爱喝咖啡的地方。
如何做到“更绿色”?城市需有足够的绿化率来维持生态平衡,上海花了很多精力把曾经的工厂搬出去变成城市绿地,我们也希望这些生态空间能够离人们近一点。人口越密集的城市,对于生态空间的需求就越迫切。所以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规划,把这些空间固定下来。今天我们还找到了“更绿色”的另一把重要的钥匙——控制“碳排放”。
“更韧性”指面对一些重大的灾害、风险时,城市有更多的弹性,能够更好地保障生命安全。不管是上海经常碰到的台风、暴雨,还是这几年的疫情,都是在考验城市能否有足够的抗击力和韧性。我们需要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我们有了更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一些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手段,提升城市的防御能力,所以“更智慧”是当下城市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上海一直在建立精细化的城市的数字系统,现在已经拥有“一网统管”系统,也开始建设“数字孪生系统”。
最后更本质地,我们希望城市“更人文”,我们应该尊重城市的每一段历史,重视对历史的传承。城市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上海不仅有漂亮的房子,还有大量的工业厂房、石库门里弄,这都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花了很多力气来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一个城市有记忆、有感情,就有了精神的寄托。就像武康大楼为什么成为网红,不仅因为漂亮,也因为它的文化魅力。我希望上海不只有一个网红建筑,也希望这些网红建筑不只是用来拍照,更是用来生活。城市不应是观摩的布景,而应是生活的场景。所以我希望城市更新能够保护“烟火气”,能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让人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还能尝到市井的包子,这样的城市才是最美好的。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92574&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