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中国故事怎么讲?中华文化如何融?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02-01  浏览: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要明确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好,既要有顶层设计之谋,更要有精准落地之策。我们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选择、有针对性、有步骤、有目标地将中国故事讲出去、融进去。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中国故事与所在国故事的共同点,以同求同,然后以同传异,最后以异融同。充分尊重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故事的本土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导搭建各国故事交流的平台,推动各国故事之间互鉴互学,推动不同“国别故事”之间实现“跨本土”融合,形成相关理论,提炼成熟经验。这样,不但能使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最大化、泛在化,也能更直接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政治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处理好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条件。客观世界是交换的世界,有物质文明的交换,也有精神文明的交换。我们要讲的中国故事里要包含我们有而别人没有且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推动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走出去,这样的故事是世界渴望认知的,是对人类共同发展有益的,是能丰富世界生活和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秉承文化平等态度,以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动其他民族发掘并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我们向国外民众讲述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就是讲述真实的历史中国故事、当代中国故事和未来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苦难与奋斗的历史,是一部不畏艰难险阻、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历史,本身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本身就是中国好故事的底本和阐发源。

(一)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要让世界全面、立体、客观地认识中国,就必须正确了解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国繁荣昌盛的关系。近现代以来,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民族自觉—自新—自强—自信—自尊的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足以令人客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二)讲述中国百姓的生活故事

中国百姓的生活故事就是一个个中国人的梦想故事。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向世界所讲的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的一个个小故事,共同组成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故事。任何一种文化都融汇在这种文化所养育的人的血液中,文化养人、人载文化。正是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在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中。从这个角度看,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起点,仍在国内,那就是中国故事的一个个载体,即每一个中国人。在国际视野下讲好自己的故事,向世界呈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中国。

(三)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

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是中国故事走进世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主动加入讲中国故事的行列。在华外籍员工、留学生是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有海外成长经历,又有中国生活体验,还有国际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实践证明,在国际传播中“讲故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要通过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吸引他们主动走进最真实的中国生活语境和社会环境,像盐一样融入中国当代生活的海洋,与中国老百姓一起生活,贴近中国的心脏感受中国的心跳,感悟中国国情,思考中国胸怀,从而获得真实的中国生活体验,并能以所在国乐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故事落地无音、润物无声。

(四)讲述休戚与共的人类故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是中国故事的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有国界,人心无界。推动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能够担起重任、负起责任,共同努力把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变成现实。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也要秉承世界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精准对接海外接受群体,形成给即所需、所愿能给的中国故事精准落地新局面,从而让中国智慧惠及世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链接:http://enews.sinopecnews.com.cn/zgshb/html/2023-02/01/content_8695945.htm?div=-1&bsh_bid=5921157408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