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产品跌价有利我国进口
人民币稳定缓解了金融约束
引进技术壁垒有望得到降低
困惑争论减少制度信心大增
当前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之中,眼下还很难预测危机在什么时候真正过去。美国和西欧的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近期都纷纷把实现经济回升的时间向后推移,也有人预言金融危机的第二波浪潮即将到来。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总是会一再重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时日的前行,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正逐步地显现,中国经济应当很好地看到和抓住危机中出现的机会之窗,力争较早地走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在危机过后迅速进入到一个新的成长周期。
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未来的轨迹,因危机而发生的变化并不都是坏事,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尤其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考虑,一些有利的条件或环境开始凸显:
首先,国际商品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回落,大大缓和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由于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肆炒作,以石油为代表的初级产品的价格一度持续飞涨,虽然这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但对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伤害尤其大。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国际投机资本的资金链条断裂,石油、粮食等初级商品的价格迅速回落。现在再考虑到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下滑而引起的实际需求下跌,可以预期短期内全球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会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至少一时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无疑需要进口更多的初级产品,就这个方面而言,当前的市场环境是比较有利的。
其次,国际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全面调整,大大缓解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次贷危机的发生使西方金融制度的内在痼疾充分地暴露出来,而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则让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矛盾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直接导致国际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性转折,西方传统的资本输出国家一时大都陷入到国内资本供给短缺的窘境。相对而言,我国的金融体系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运行,在国内市场上继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人民币对外不仅保持稳定,还存在着持续升值的趋势。过去强势的西方货币一直对人民币形成打压,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人民币的内部稳定性和国际地位上升,为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金融基础。
再次,外部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全面疲软,大大有利于突破近期日益明显的技术约束。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外部需求的拉动,GDP总量快速增加但国内经济结构升级明显滞后,技术创新不足日趋严重。金融危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国内需求的疲软促使企业必须更多地注重技术创新,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方面来,近期国内市场上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上升就是一个例证。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有利于降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无形壁垒,有利于国内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方式等途径获得相关的技术。
第四,危机造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全面紊乱,大大有益于从深层次上逐步消除制度约束。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长期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外部的指责与干扰,由此也带来一些内部的困惑与争论,现在实践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金融危机发生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大增,无疑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金融危机中逐步显现这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机遇,从根本讲是得益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稳定,并非外部的赐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最终摆脱危机做出的最大贡献。当前最重要的是,努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构建全社会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有效地扩大内需,通过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来真正把当前面临的危机转变成实际的发展机遇。
(作者陈飞翔为同济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9年04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