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张鑫:民族品牌或陷并购危机

来源:《法人》   时间:2009-04-03  浏览:
  继“达娃之争”后,可口可乐收购中国汇源终被商务部否决。但从涂料产业到挖掘机产业,外资并购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不能不引起我国民族品牌的警惕和存亡的思考。在知识产权成为商业高额利润源泉的时代,优质品牌是各跨国大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众所周知,由于品牌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属性标志和垄断性、高回报率等特征,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成为品牌的竞争。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品牌消费观念迅速深入人心,居民购买力也逐渐向名优品牌产品倾斜。例如在家电产品销售中,长虹、康佳、TCL、海信四大彩电品牌占市场份额在60%以上;海尔、美的、格力、春兰四大空调品牌也占全国销售额一半以上。从国际竞争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市场逐渐趋向国际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品牌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品牌竞争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实际上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品牌控制权的竞争。因为对品牌的控制实质上就是对市场份额和竞争主动权的控制。品牌尤其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品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占领市场的“法宝”。例如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虽然自身没有一家工厂,但却能称霸全球运动鞋市场,原因在于这家公司拥有“耐克”商标、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正因为如此,跨国公司在进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时,纷纷采取了输出自己的品牌,消灭竞争对手品牌的战略。这在拥有广大市场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早已从最初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在中国抢滩登陆、争夺市场,演变到了通过恶意收购、“吞并”、“斩首”各个行业的龙头和骨干企业,雪藏我国民族品牌,进而占领市场,控制我国经济领域的阶段。如在饮料行业曾经出现了“两乐”水淹七军;轮胎行业发出“东北沦陷,中原告急,上海岌岌可危,红旗(桦林轮胎厂品牌)到底能打多久”的呼声;在洗涤护发用品、啤酒、胶卷、汽车等市场,外国品牌也早已形成对国货的包围之势。这次达能死“缠”娃哈哈、可口可乐狂“饮”汇源无疑再次表明,我国的民族品牌和产业仍然处于被挤压的危机之中。
  发展中国家发展壮大民族产业有两种模式。一是韩国模式,即通过创立全球经营体系和国际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营能力,建立世界级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企业以品牌扩张为重点,不断向海外发展,现代、三星等品牌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接受。第二种是台湾模式,即将产品生产的重点放在供应链环节中,通过加强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努力将自己的工业发展成为全球行业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显然,我国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发展壮大民族产业,必须走韩国工业发展的道路,精心组织和实施品牌战略,构建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体系为基础的产业链。面对来自国际品牌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创立和保护民族品牌,并使之成为世界品牌,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首先要做出的选择。惟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争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就在于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不是有形资产,这才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政府号召推进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民族品牌并使之走向世界,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些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可。但过去在与跨国公司竞争的20多年里,不少民族品牌被收购雪藏。尽管现今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未果,但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一方面要欢迎达能、可口可乐等国际企业来华投资,但同时要警惕外资的全面并购,更应该把实施新一轮的品牌战略,创立和保护民族品牌,并打入已经被知名国际品牌占领的世界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法人》 2009年4月3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