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石建勋:刺激消费稳定就业十项政策建议

来源:证券时报   时间:2008-12-01  浏览:
      日前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注重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对保障民生、扩大内需等的支持力度。在认真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综合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各方面意见,笔者认为,要避免中国经济快速下行而引发的人民生活、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仅有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管齐下,把刺激消费、稳定就业作为当前最为紧迫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刺激消费、稳定就业的十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要把投资拉动与改善民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各部门各地方在落实国务院十项措施过程中不能偏离改善民生的轨道,严格控制一般水平扩大产能的工业项目建设,加大改善民生的投资力度,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各级政府盲目进行投资攀比,同时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民间资本投资。
  二、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三年时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正是由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消费需求不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点,把刺激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头等大事来抓,避免走过去的“政府投资、政府包办、政府消费”的老路子。
  三、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目前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普通居民有钱不花,而在于普通居民实在没有多少钱。因此,对中国来说,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消费补贴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肯定会很大。不妨考虑从拟投资的4万亿规模中拿出1万亿减税让利给企业、让利给老百姓,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给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或者发消费券。这样做既可以使企业有钱投资,有条件给员工加薪,也可以使老百姓有钱消费。
  四、把救股市和尽快恢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提升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战略高度。只有把股市相对繁荣作为调控的目标,市场才会有真正的起色。不妨考虑从拟投资的4万亿规模中拿出1万亿作为平准基金,入市承接“大小非”和“大小限”的减持。1万亿平准基金高调入市,无疑将给长期低迷的中国股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将极大提升市场信心,使股市尽快恢复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股市恢复了融资功能,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股市恢复了融资功能,股民解套或赚到了钱,将直接刺激近1亿股民的各类消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扩大了内需,无疑是一举两得。
  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解人民群众即期消费顾虑。进一步加大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力度,加大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让百姓真正做到居无忧、病有医、老有养,缓解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后顾之忧,使老百姓敢消费。
  六、暂停执行或尽快修改完善今年初公布实行的新《劳动合法》。该法实行11个月来,劳资矛盾骤然剧增,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一些企业不敢多用工,一些境外投资者纷纷将企业关闭转移至境外。事实说明,新《劳动合法》一些条款完全脱离了目前中国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应该暂停执行或尽快修改完善,使其更符合当前中国国情,以稳定就业。
  七、优先启动扩张性就业政策。包括对大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提供以工代赈的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增加短期临时性工作岗位,对企业超计划需要的公益性用工实行政府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岗位提供给困难人群;提供大批基层实习锻炼岗位接收今年毕业的大学生等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八、有重点有步骤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考虑到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因此要全面启动农村改革,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九、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房价、降低房地产交易成本,刺激房地产市场尽快复苏。目前各地房价还是较高,老百姓买不起房是市场低迷的主因,政府救房市不应是维持高房价也不应是救房地产企业,而是让老百姓买得起房。因此要改革现有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
  十、政府机关要进一步“精兵简政”,大幅度压缩行政费用开支。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启动消费必须压缩政府开支,同时要加快实现政府转型步伐。各级政府应更多地把注意力和公共资源投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向为社会发展政策提供财政保障方面来。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08年12月01日    证券时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