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阮仪三:传统木结构防震原理可供借鉴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8-05-31  浏览:
  汶川大地震,许多人员的伤亡都是建筑物的倒塌造成的,到现场观察,城市里坚固的楼房没有塌,一些传统的木结构老建筑虽然有损坏,但也没有完全坍塌。1996年云南的丽江也遭受了7级大地震,由于丽江古城里大多是传统的木结构老房子,许多墙坍了,但房屋没有倒,人员伤亡也不多,后来很快得到修复,次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上世纪50年代,我在同济大学建筑系读书时,有“木结构”的课程。老师告诉我们,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形成为木结构体系?就是因为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木结构能抵抗这种灾害。木材有韧性,不易折断,木柱、木梁的连结用卯榫,这是绞式连接,不是刚性的,允许小的移动,就可以减轻强烈的冲击力。古代大型建筑上厚重的屋顶与柱子连接用斗拱,斗拱是一连串的相互卯套的凹凸木块,不用钉子,每一块都是可以活动的。我国的山西省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984年),都是最早的木结构的高层建筑,经历了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一直完好保存至今。
  我国的传统住宅,大多是砖木结构,建造时先立木柱架,然后架梁盖屋顶,再砌墙。墙体用砖或泥土,这是围护体,不承受重量,所以中国的谚语中有“墙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的说法,说的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点。
  日本也是多地震国家,他们对木结构特别偏爱,至今在日本的城市郊区和乡村还是时兴建造木结构的房屋,以求地震时的安全。
  现在建筑技术发展了,木材也不多了,不可能再去建大量的木结构房屋,但是我们要了解和学习我们的祖先们创造的卓绝的遗产和历史的经验,这中间蕴藏着丰富和先进的科技和理念;学建筑的学生们也要学习些木结构理论技艺,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失了这珍贵的遗产。我想,这是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2008年5月31日 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