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葛天任: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社区更新中,为何如此重视“微基建”?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03-31  浏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在超大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着空间不平衡、供给不充分的问题。在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或城市郊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当前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领下,我们在推进超大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均衡供给的时候,既需要考虑空间不平衡问题,又需要考虑规划建设社区参与问题,把公平与合作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具体工作之中。

近年来,社区更新“微基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实践案例,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具有共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社区活力。因此,有必要对社区更新“微基建”进行深入分析。

什么是社区更新“微基建”

所谓“微基建”就是微小型基础设施。与“微基建”相关的有两个概念:老基建、新基建。老基建主要是指以“铁公机”为代表的有形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是指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社区更新“微基建”是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显然,社区更新“微基建”是一种“软硬兼收”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更是一种社会公平导向的满足民生需要的微型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大规模旧城改造阶段已经过去,社区更新应更多采取类似“有机更新”的机制——小规模渐进式的社区更新模式。显然,推进社区更新“微基建”至少有利于以下三个方面:短期来看,是应对疫情后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底层策略;中期来看,引导投资进入民生领域,让社区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红利,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竞争力;长期来看,“微基建”关乎民众日常生活,是促进社区治理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抓手”和“支点”。通过社区更新“微基建”促进社区共治,这是经济增长下行阶段社区治理转型的明智选择。

社区更新“微基建”须注重公平规划与合作治理

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中长期来看,推进社区更新“微基建”都是一种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选择。那么,如何推进这一战略性城市发展政策呢?

社区更新“微基建”由于主要投向民生领域,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牵涉社区民众的空间利益,因此采取的规划建设方式不能够单纯复制以往的自上而下模式,而是需要社区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其日常运营维护更需要社区参与,其最终的价值体现、绩效评估等必须经过社区参与才能够最终得以完成。对于中国的超大城市而言,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阶段成为历史,进入存量更新时期后,基层党建和基层民主的体制机制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意义上,社区更新“微基建”的推进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社区走向共治的过程。

社区民众的有效需求需要通过参与机制或利益表达机制凝聚起来,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参与过程。尤其是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普及和加速发展的时期,客观需求的测量虽然能够更加精准,但是主观需求的表达和反映反而更加重要,而这就需要通过“软”的机制建设加以完善。具体而言,在社区规划过程中,社区协商议事机构的建设至关重要。要让社区代表反映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表达对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评价和感受,通过建立民主议事规则,实现共识凝聚。通俗地说,就是搞清楚社区更新“微基建”的现状和不足,搞清楚“哪儿缺、哪儿不缺”,搞清楚“哪些人群存在需求没得到满足的情况”“哪些地方的社区基础设施还没得到合理建设和完善”,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才是社区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和吸纳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公平规划”与英美规划理论所强调的“沟通规划”,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在中国语境下,英美的“规划社会化”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忽视了规划技术的作用,最终可能导致社区规划的“流产”。中国式社区规划应是技术精英参与指导、最终由社区规划师负责的“沟通规划”。在中后期合作治理机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包括居民委员会、议事委员会(决议会)、社区居民大会等各类社区组织参与到“微基建”的使用、运营和评价中来。一旦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将会非常有利于社区更新中的共识形成,最终也有利于“微基建”的长期可持续维护使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治理成本。

社区更新“微基建”的重大社会意义和价值

一般而言,超大城市的社区规模在几百户以上,且社区居民构成较为复杂,教育水平差别也较大,因此如何通过议事委员会凝聚居民意见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的超大城市社区普遍相对缺乏自治传统,必须借助“外力”激活社区的参与活力,而后才能更好地推动社区更新改造和环境提升。

社区更新“微基建”看似微小,实则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价值。社区更新“微基建”所撬动的不仅是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杠杆,还有国内社会治理基础运作模式的更新与变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社区参与对于实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下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维护至关重要。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和运营维护机制,应该是社区更新、规划、治理过程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在推进社区更新“微基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公平规划和合作治理这两个关键环节,两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社区更新“微基建”的规划与治理过程本质就是社区共治形成的过程,我们需要把公平理念贯穿于社区更新“微基建”的全过程,其具体体现就是激活社区活力、社会活力,而不是走政府主导、行政全面负责的老路。

(作者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5404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