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盘连续下跌,短短几个月股市连续大跌2300多点,市值缩水近10万亿,新基金卖不动,老基金亏损严重面临大规模赎回风险,各类投资者损失惨重,怨声载道,上市公司再融资困难,股市的融资功能面临丧失。
一个长期下跌的市场是不正常的,涨涨跌跌的规律不会被人为因素长期左右。从近期盘面分析,做空动能没有减少,多空搏杀进入更加惨烈的局面。虽然从整体来看,大盘目前杀跌动能有所减缓,技术上存在反弹要求,但是做多意愿不强,增量资金没有入市的愿望。
投融资都是股市基本功能
股市再继续跌下去,其融资功能将有可能丧失。目前,一些公司的股价已经跌破发行价或者面临“破发”的困局,原先稳赚不亏的增发现在也连续出现上市即跌破增发价,这对增发这一再融资方式的打击是显而易见。长此以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某只高价大盘股的二级市场定价配售新股有可能上市就跌破发行价,投资者将不得不选择赎回基金,或者远离股市。股市没有了投资功能,吸引不了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就会失去了融资功能;没有了融资功能,股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一个不能发新股,不能配股、增发的市场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股市首先是一个投资场所,如果失去这一本质特征,那股市就将不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道路非常简单和容易理解。
因果关系不应被颠倒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投融资功能的因果关系,过分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轻视或者说忽略了股市投资功能的培育。主要表现在对投资者不够尊重和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不力,表现在对各类投资者热情的打压,表现在对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黑庄、大机构和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的监管打击不力。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被指责和被教育的对象,其结果是,投资者损失惨重,信心和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远离股市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就像当年远离球市一样,没有了广大球迷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球市多年的萧条是必然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市场主导者的行为自然可以用这一名言进行充分的自我辩解。但是长期得不到投资回报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则可以选择悄悄离开。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严重内外同时发作的信心危机,可以说,中国股市现在正面临这一轮牛市以来最为严重也最为痛苦的时刻。再融资、股票发行、大小非和高管套现猛于虎,严重威胁着股市的生存环境,融资功能丧失是股市危机最好的表现,那些无视股市危机的人应该看到这点。
制度短缺催生“融资饥渴症”
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目前的股市危机不是资金短缺而是制度短缺,正是由于再融资规则的不完善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融资饥渴症”越来越严重,其结果是大家都想圈钱套现最后谁都圈不到钱。就像许多人都去挤一个很小的门,没有规则同时往外挤,结果谁也出不去。正是由于新股发行制度不完善,造成新股发行中的高市盈率、高申购资金、高开盘涨幅和低中签率为主要症状的“三高一低”症;正是由于印花税这一应该稳定的税收政策被用来打压股市,使得投资者对未来政策变化和投资收益预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对大小非和高管套现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规则不完善才使得市场难以承受套现的巨大压力。因此,中国式的救市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尽快完善市场规则,同时给投资者以明确的政策预期,恢复投资者信心,恢复股市的投资功能,进而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
应采取积极的股市政策
面对当前的股市危局,管理层应该审时度势,尽快把股市政策从压制型调整到危机型,变消极的股市政策为积极的股市政策,当前特别要把防止股市暴跌甚至崩盘作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任务。在这方面,任何的举措失当都会给股市带来致命的威胁,其负面影响都会极为深重也十分深远。如果市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那么即使想救市可能也为时已晚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前最重要问题是把股市健康发展提升为国家的主导战略,把股市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之中,重塑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由“融资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和“资源配置型”过渡,强化股票市场的投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股票市场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重要要素市场,在构筑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