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章仁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08-03-25  浏览:

      章仁彪,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1994在德国鲁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主修哲学解释学。现任同济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兼任校高教所所长、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特邀专家、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高教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等。1.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大家早上好。上海在“文革”前几乎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汪道涵当市长的时候,听说上海需要留一点钱搞建设,美国有一个代表到北京再到上海,他说怎么看来看去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样子,典型上海的标志一直都是外滩。上海社科院的同志说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当然北京要发展快了。美国人就问了,北京是文化城市、政治城市,怎么有钱可以搞城市建设,为什么上海是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没有钱搞自己的城市建设呢?所以汪道涵跟当时的中央领导谈,能不能给上海留一点财政收入,以进行城市的城市改造,否则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建起的远东第一楼等等,始终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上海最高的建筑。中央后来同意,说可以从增长的钱里留出一部分作为城市建设的钱,汪道涵说能不能再多一点,答复说那怎么行。当时上海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但是现在广东已经是第一位了,山东也超过了上海。
      很高兴来到广东,广东也是中国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化的典范。今天讲到城市化,我又加了一个标题,《城市化的变迁:从地理-物理空间到文化-心理空间》。在奥一网上,我跟网友们也交流过这个问题。1998年,上海经过两轮小平的南巡之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开始注意到建设基本框架奠定城市之后,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说是建管并重、重在管理。
      我在同济大学组织了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的人一起来,城市管理怎么来做,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跟城规学院的教授、博士们谈,城市管理先要怎么界定。那些朋友说很简单,城市管理我们只能说是物质的空间,城规就是讲地理空间、物质空间,不能说其他。但是我认为,城市管理绝对不仅仅是这样的,它应该有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背景。我跟他们发生了第一场争议就是这样,我认为城市管理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者参与,还应该有管理者参与。
      我们搞人文社会科学的知道,历史是我们的基本功。对于历史,我们更重要观察的是时间纬度。我们的生命跟时间联系在一起,人的自然生命据说是120年,在宇宙间也是短暂的一瞬,历史时间,是我们的生命重要一部分。马克思说,自由时间是人们创造性的时间,但是我们对空间似乎忽略了。我认为今天全球化的时代,空间给了人们新的思考,是不是空间就贬值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背景,那么全球化是不是仅仅是空间的概念?难道现代化就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吗?我说,这也许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实际上这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我一直在强调,现在我们社会研究等等还要关注空间的问题,不能光讲时间,所以这是我的题目。做一个解题,我提出三大空间。
      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来自亚里士多德,他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现在是城市人,不管是新城市人还是老城市人,城市的特点恰恰是移民,没有移民就没有城市的今天,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
      但是城市是否就是自然而然等于生活更美好呢?某种意义也是对的。人类自古以来都有一个美好的城市梦,留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城市,某种意义上是文明的一个代名词。不管怎样,城市尽管有那样这样的问题,但是,确实是高于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高于乡村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城市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特别是中国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还有户口的管治下。中国的汉朝就有了户口的管治。成为一个城里人,是所有乡村乡民的共同愿望。
      今天城市化进程浩浩荡荡,横扫华夏,上亿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觅生计于其间。我说城市的确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成为亿万农民奔小康的首选之地,可是进了城的农民们会发现,打工者的城市梦,并不是美轮美奂的,这里的辛酸苦辣更厉害,这里还有希望与失望的轮回。现代社会调查表明,城市人并不觉得城市就等于生活的美好。但是世博会为什么有这样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不是乡村让生活不美好,乡村就等于糟糕呢?不是这样的。
      回到世博会的口号,能够获得人心,获得人们的支持,恰恰并不是简单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的话,和世博会本身的口号是不一样的,“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就包含着一个意思:目前的城市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当然包括城市病。

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重文明的辐射
      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第一,城市是否一定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第二,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我想这就是我的解题,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刚刚开过的党的十七大,对城市化问题有这么一段比较精炼的表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我后面会说到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这句话不要认为很简单,来之不易!当我从事城市研究时就面临这个问题,城市化是小城镇为主,还是大中小城市发展,我当时写的是先城镇化再都市化,我的观点编辑们不反对,但是题目可能有问题,最后给我改了“中国城市化:小城镇和大都市的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辐射问题是我们理解中国城市问题中积极的纬度。城市文明不应该是城里人独享的,按照中央的提法,共建的成果要大家共享。但是我对此也有一个担忧,大都市增长如弄不好成为一个黑洞,只有聚集,没有很好的辐射作用,这就是我认为现代城市化中应该注意大都市发展过程中辐射和聚集,这是双向的互动关系。
      我今天讲的问题,大概就是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是讲一讲快速城市化,中国发展的举世瞩目。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第三,城市化理论重构与三大空间协调发展。我提出什么是以人为本呢,或者说以人为本应该建立广阔的无障碍的通道。什么是无障碍通道?城市应该是人民的城市,是人民乐于宜居的城市,不仅仅是长住者的也是过路者的。我今天尽量不讲理论术语,但是也有理论的意义。
      第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正成为世界瞩目。二十世纪是世界加速城市化的世纪,六十多亿人口有已经有三十多亿已经居住在城市里,当然有人说1998年已经跨过了50%,统计口径不一样,但是我们就姑且说是1998年吧。这一年中国的城市化突破了30%。
      中国最高城市化城市是上海,88.7%,北京是84.3%,天津是75.5%,最低的城市化,大家都知道是哪儿吗?是贵州。西藏广袤的青藏高原,人口不可能那么分散,所以它的城市人口占的比重更多于贵州,已经达到了28.2%.13亿人口每年增长1.2%城市人口数,这就是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数啊,这么快速的城市化有什么样的问题?中国这么快速的发展,人类的资源够不够,这就是世界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一批人宣传中国威胁论,是为了制造世界对中国的恐慌,这是政治的考虑,但是我从接触到的西方学者,平民的角度,他们认为中国发展太快,也有一个威胁,什么威胁呢?就是资源的威胁。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回答中国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回答世界对中国的担忧。如果我们小汽车的普及达到美国,如果我们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要五个半的地球才能供应中国的发展。当然我和西方学者直接对话时,我不这么说,你们可以享受快速的交通,可以现代化,却让我们停留在前现代化,然后你们来看看田园风光?问题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要发展、要富啊,所以我理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
      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有些人就有了中国崛起论。一提出我就质疑,我认为作为学术问题讨论时是会引起坏事的。谁第一个说中国崛起的?是拿破仑。十八世纪拿破仑雄踞欧洲时说过一个警告:东方有一个狮子正在睡觉,千万别把它弄醒,一旦它醒了全世界也要震惊。崛起论实际上是这样来的,当然国内我们现在说的是和平崛起。可是所谓崛起,就是要比别人高出一截,你我一般高怎么说崛起呢?所以我说不要说崛起,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外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我说且慢,大家是不是认可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是美国的霸权。如果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那么其他文化就会感觉到恐惧。
      日本没有说自己要崛起,而是说我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承担起与我大国地位相当的责任,我要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结果大家说NO.今天我们说崛起,周边的国家是什么样的感觉?好在中央这一点还是比较英明的。当然作为学者,我一开始就提出没有必要,有本事像小平同志说的,埋头苦干。德国的经济是快速崛起,但是德国人从来没有说过,所以欧洲人民体谅德国。如果德国说自己崛起,肯定欧洲会反对。现在我们说中国是和平发展,大家都可以发展,你发展,我发展,大家共同繁荣。
      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一个定义的重构,什么是城市化?各种文献资料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移。我说这只注意到城市化量的特征,而忽略质,特别是自觉的城市化,不仅仅是聚集的过程,同时是辐射的过程,是城市文明向乡村的辐射,是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通过郊区向广大农村辐射。所以,城市化是聚集和辐射的过程,不能是简单的进了城就是城市化。今天的城市化,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到文明辐射,不要简单的追求市民的数量,而应该关注生活质量,注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是同等的。
      我认为中国城市化目标应该是城镇化与都市化的并进。中央文件至今使用城镇化,学术界普遍是城市化,也有人说都市化的,都是同一个词。为什么我说先都市化再城镇化?就是为了突出城市化的自觉进程应该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给现代文明的辐射给予更多的关注点。
      从文明的角度,小城镇大战略,这是中国社会学鼻祖费孝通同志的论述,我认为这个命题不错,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注入新的内涵。只有经过一定城市文明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辐射,城市是现代改革开放成果共享之后的,向农村辐射的小城镇,才更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战略。所以我们先要都市化、文明化,把生活质量提高,然后辐射到小城镇和农村。
      我国的城镇数量,改革开放之初是两千多个,到现在是两万多个,成就了东南沿海的大战略,也蕴含着接下来发展的后续力的问题。现代城市化是一个都市连绵化,西方学者跟我交流,为什么中国对城市化这么崇拜?我们已经不要城市化了,反向而行城里人都愿意到乡下生活。我说城市化不是反对城市文明,而是高度城市文明的同时,又要享受乡村风光的自由、浪漫和恬静,这是更高水平的、深度城市化,而不是倒退的城市化。

3.城市化引发三大空间的变迁
      我还要讲的是城市化的三大空间的变迁问题。城市是一个物理地理空间,但是它同时又是社会经济的空间。三十年不到的改革开放,我们成绩巨大,我们未雨绸缪文化心理空间是否跟上了大规模的建设?我们说欧洲有移民问题,造成了文明冲突,但是中国好像没有移民问题,但是中国城市化的问题,东南西北的广泛流动,移民是城市的活力。
      我们学校的外地同学本科生70%留在上海就业,多大的压力啊!要买房子,当房奴,有资格当房奴还不错的,你可以付首付,但是还有大批的农民工!还要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心理发展空间。这个问题日益重要,今天提出和谐社会,是不是也应该关注这一点?我认为城市化绝不仅仅是物理地理空间的变迁。我们不仅仅需要一个物质的空间,而且需要一个人际交往的经济基础的空间,当然更重要我们需要文化心理空间。
      物理和地理空间,我们要想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出现了很多人造的自然、人造的山水。实际上买房子的时候,有水的房子肯定贵。最早的研究,生命最早是来自水中,人最早其实是从鱼儿变来的。现在买房子,人工挖一个水,实际上维护这个水的代价昂贵,以后的物业费大量是消耗在水上。还有城市老城的发展,我去看了广州的骑楼,这是广州的建筑特色,据说已经改造了不少。
      还有社会经济空间。广州有许多的城中村,对本地人来说,这实际上是他们的根之所在,对新移民来说,这些村为什么不改造掉?城市动迁引起了许多的矛盾。中国城市化农民的贡献还有一个是土地,在发达国家你要造一条高速公路,美国一个老太太就是不肯搬家,出再多的钱我也不搬,只要高速公路转弯。过去我们说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有了物权法,以后也有可能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文化心理空间。农村里你要做一点坏事,大家互相都是认识的,但是进入城市里大家都是陌生的,是一个生人社会,对人的心理压抑是很大的。你进入新的世界总有一点恍惚的,总有一点东张西望,这就是文化心理的压力。还有移民的自我认同,我究竟是谁,进了城的移民依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化风俗习惯。自我认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有很大的困惑。

4.现代城市化首先一点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
      世界城全世界只有三个,纽约、东京、伦敦,他们的三大指数是晴雨表,左右着全球经济。今天的竞争不是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为什么我提出中国的大都市要发展?中国的三大都市连绵区,环渤海、长三江、珠三角,当然现在还有其他的城市群,这些都是在兴起的过程中,但是我们现在的三大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太大,只有45%.但是美国三大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65%,日本的三大城市群贡献是69%,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也是中华民族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任务,我们担当此任,不仅为本地人民做贡献,也要为中国人民做贡献。
      更好的城市才有更好的生活,城市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就有城市新的发展形态,我认为城市功能,这次十七大提出城市功能完善,什么是城市功能呢?上海讨论城市精神,上海市建委让我做一个报告,说城市功能有什么。我查了一下,这个区是商业或者是教育,或者是CBD等,结果大家说自己是知识区、文化区、经济区,但是大家未必是全能的,应该有分工。但是我提出功能分区问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城市分割为这一块穷人区那一块是富人区,这是最大的忌讳。
      另外就是生态与环境,没有良好的生态何以更好的生活呢?但是我个人认为三大基本功当中,中心就是生活,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也是世博会那句话。生产是为了生活更美好,生态也是为了生活更美好。现在的房地产广告,说什么成功者的选择、白领的居住地等等,竖上罗马柱,再弄几个雕塑,如果你住不起来,对不起,就是你不成功。我们要以人为本,要以大多数人为本。所以我们说是以人为本,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当中,我们要想怎么尊重包括农民工他们的人身权力和人身尊严,不要动不动把城市治安出现问题,就归结到是流动人口造成的,没有流动人口有城市的繁荣吗?我不是为他们辩护,但是我们不要歧视他们,有的人是迫不得已。别忘了我们自己也都是外来的。
      刚才说了三大空间,我认为现代城市化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当前要注意这三个问题,首先就是要超越技术中心,回归以人为本。今天的城市化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技术不是中心,还得回归以人为本。我们能做这是技术告诉我们的,但要不要做是人的判断。
      中国13亿人口,就是一个世界大市场,今天我们内需不足,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化发展速度还不够。我们的农民兄弟不仅仅是进城的还不多,还要一些人进城,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没有到享受所有科技文明的成功。所以我说,我们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对的,但是千万要注意,需求和欲望的问题前,我们应该满足人类发展的正常需求,但是是否要满足人类所有的欲望呢?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竭泽而渔这是不行的。
      我们要化解文化冲突,才能建设和谐城市,城市的危机高于乡村。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何以让大家共享呢?实际上我们今天说到和谐社会,我个人的看法和谐社会的本质离不开一个和谐心理,如果人人都是怨天尤地,这样的社会会和谐吗?现在有消息说现代白领跳槽并不仅仅是为了薪酬,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好的人际关系。有人做过幸福度的调查,六个城市,最高的是杭州,但是并不是因为经济最高,第二位是成都,成都是优哉游哉的,我遇到成都人说,成都人说是除北京之外私车拥有率最高的,就买奥拓、QQ,开着车出去优哉游哉,汽车不在好,能跑就行。
      幸福度并不是跟经济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个心理的感受问题,没有欲望者也不会有失望。曾经我知道学生辩论一个题目,现代社会男性压力大还是女性压力大,有人说当然男性压力大了,女性下岗了回家抱孩子做饭是理所当然,但是男性怎么可以?我说且慢,看看街上照样有这样的人下岗了老酒照喝。有期待才会有压力,如果我这样就行了,我是流氓我怕谁。
      未雨绸缪话风险社会。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提出的高科技与低情感的矛盾,技术越来越高,但是人跟人的接触被技术屏障掉了,在网上QQ半天的,原来就坐在我的后面。高科技与低情感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挑战又来了,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这是高效率同时高风险的社会,高科技与低情感的矛盾,我们何以解决我们的心理发展问题,我们的幸福度问题?
      我第一次去巴黎,觉得怎么这么破啊,后来告诉我这是大批非洲移民到了巴黎找活干,就在巴黎郊区造了大量的房给他们住,以为自己的种族融合比美国好。但是没有想到,第一代也许是满意了,老实说第一代移民再苦再累是自愿的,发两句牢骚第二天还会干。但是第二代、第三代呢?他们认为自己生在巴黎、长在巴黎,为什么我只能在这个地方,豪华的地方为什么不属于我?
我们在笑西方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我们大规模的城市化会不会隐含着类似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籍裔问题。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大规模城市化要注意的问题。
      平价房、廉租房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它盖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外环外,价格不超过四千块钱,但是外环线之外,交通还不通,工薪阶层是要上班的,每天要赶过来上班怎么办。现在上海提出了一个办法,旧厂房,本来是非居住用房,但是现在网开一面,空余厂房隔成像宿舍一样,提供给刚刚来的外地打工者。

■结语
      我在大学工作,我们真正的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意说自己穷,倒是一些开着大红公章证明的贫困学生不一定是穷的。老实说,真正的穷人一般有心理压抑,不会说自己是最穷的。现在谁受穷不是光荣的,而是谁发财是光荣的,实际上这又是一个问题。我和规划学者、经济学家说,他们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级差地租决定,穷人可以住得起这么贵的地方吗?但是我觉得要有一个目标的追求,人类社会不是动物法则可以适用的,老实说仇富心理不好,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析的,仇富心理是有社会基础的。
      温家宝总理倡导穷人经济学,我们要研究一下穷人的幸福度在那里,当然和谐社会不是大同世界,是各得其所,但是各居其位,我们说和谐社会不是简单的追求大家一样,但是人们的社会心理总是有一个平衡。
      人化自然,城乡协调,和而不同,才会有诗意的栖居。谢谢大家。

      2008年03月25日 南方都市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