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诸大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上海要闻   时间:2007-11-09  浏览:

                             ——上海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诸大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作为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者,看到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旗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件非常高兴并感到需要进一步努力工作的事情。以往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当国外学者谈到经济、社会、生态、治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的四个支柱的时候,我总感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强调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也应该把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从一般的工作措施提升到党的指导原则上来。因此,这次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突出强调,我首先感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时代感、民生感。当然,虽然生态文明在强调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上,其指导意义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基于不同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有自己的背景、内涵与任务。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我认为需要深刻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中国需要生态文明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如果把“地”看作是所有自然资本(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代名词,那么中国发展的基本面就是人与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人民生活的福利水平,就必须研究自然资本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模式,这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以及某些自然资本相对富裕国家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根据人口数量与国土规模以及相应的自然资本的关系,我们可以粗略地在世界上识别出四种类型的国家,即:人少地多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人少地少的国家,如新加坡;人多地多的国家,如美国;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因此,由此决定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不仅需要一般地强调,而且需要特别地强调生态文明的意义了。
  二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问题。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第四阶段的特征,即原始的渔猎文明、1万年前以来的农业文明、18世纪-20世纪的工业文明、21世纪的生态文明,这样的解释虽然适合于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适合于理解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但用来套用中国这样的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情况未免简单化了。按照我的看法,需要识别两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一种是后工业化国家的生态文明,他们的任务是实现对已有的现代化成果的生态化改造(国外学术界流行的所谓B模式);另一种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笔者近年来强调的C模式),我们的任务是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实现人家在传统模式中实现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实行生态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现代化。
  三是怎么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具有对以往各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的总领作用,它涵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包括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伦理等多种内容。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是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理论形态用较长的时间慢慢演进不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有一个从精神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的强力推进机制。十七大的旗帜上写上了生态文明的内容,这是理论与战略层面的重大进步。今后的工作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大幅度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从而实质性地推进生态文明的物质层面发展。 

      2007年11月9日 上海要闻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